第53章 律法宣讲入乡亭(2 / 2)

“要是真的,那李啬夫上次收咱的‘修渠钱’,是不是也多收了?”

人群后方,本乡的啬夫李三,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身边几个游手好闲的汉子,眼神不善地盯着台上的周启。

宣讲并非一帆风顺。在冀州某县,宣讲队甚至遭到了当地豪强蓄意煽动的地痞围攻,队员们被打伤,《读本》被撕毁焚烧。消息传回,刘宏勃然大怒,直接下令该郡郡守停职查办,派曹操率一队西园军精锐,护送新的宣讲队前往,并当场抓捕了为首闹事的豪强及其爪牙,以“暴力抗法、阻挠新政”之罪严惩。此举极大地震慑了地方宵小。

而在更多的地方,律法的种子,伴随着《读本》和宣讲员们嘶哑的声音,开始在贫瘠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那个投井寡妇的东郡邻乡,一位白发老农,颤抖着双手从宣讲员那里接过一本《读本》,指着上面关于“强夺民财”的刑罚条款和图示,老泪纵横:“要是…要是早点有这个,王氏娘俩…或许就不会…”

在徐州,一个曾被胥吏以“私盐”名义敲诈的小贩,鼓起勇气,拿着《读本》中关于“盐铁专营特许商户”的图示,找到宣讲员咨询,随后在宣讲员的鼓励下,竟真的去县衙状告了那名胥吏。在确凿的证据和明确的律法条文面前,县令(糜竺下属)顶住压力,秉公执法,惩处了胥吏,退还了敲诈的钱财。消息传开,当地百姓欢欣鼓舞,对朝廷和新政的信任度大增。

然而,阳光越是明亮,照出的阴影便越是清晰。

袁绍府邸的密室中,气氛压抑。几位来自不同州郡的代表,正向袁绍诉苦。

“公子,这宣讲队一来,那些泥腿子都快翻天了!以往些许手段,现在都不好使了!”

“是啊,他们手里拿着那劳什子《读本》,动不动就要去告官…虽然大多不成气候,但也烦不胜烦!”

“关键是…长此以往,我等在地方的威信何在?如何还能如臂使指?”

袁绍把玩着一只玉杯,眼神阴鸷:“慌什么?几本破书,几个酸儒,就能翻了天?”他冷笑一声,“律法是死的,人是活的。他们可以宣讲,我们…就不能‘帮助’他们宣讲吗?”

他放下酒杯,声音压低:“去找些‘自己人’,混进宣讲队,或者,在他们宣讲之后,‘好心’地去给百姓‘解释解释’律法…这律法条文,字里行间,可做的文章多了去了。譬如,那平价征粮的‘上浮半成’,操作起来,空间不就有了?再譬如,专利令保护工匠,但若是‘邻里相助’,‘借鉴改良’,又当如何界定?”

他眼中闪过一丝狡诈:“最重要的是,要告诉那些愚民,朝廷律法虽好,但天高皇帝远,终究不如我等乡梓故老,能实实在在‘照顾’他们。这乡亭的人心,不是几本书就能轻易夺走的。”

夜色中,年轻的宣讲员周启,在油灯下小心地粘贴着白天被几个不明身份者撕毁的《读本》页角。虽然疲惫,但他想起白天那位老农浑浊眼中重新燃起的微光,想起那小贩拿到退还钱财时激动的心情,便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他知道,自己宣讲的不仅仅是律法条文,更是在播撒对抗不公的勇气,是在重塑百姓对朝廷的信心。这星星之火,虽微弱,却真正触及了帝国的根基。

然而,他也清晰地感觉到,一股暗流正在乡野间涌动。那些隐藏在淳朴笑容背后的算计,那些在宣讲结束后凑上来“热心答疑”的乡绅,那些关于“律法虽好,但还需灵活变通”的窃窃私语…都让他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他吹熄油灯,推开窗户,望向漆黑一片的田野。律法的光芒,已经照进了这古老的乡亭,但阴影依旧浓重,并且似乎变得更加狡猾,更加难以捉摸。

陛下在洛阳点燃的火把,他们这些宣讲队员正奋力将其传递到最偏远的角落。但这火光,能否驱散这千年积郁的黑暗?那些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又会酝酿出怎样新的手段来扑灭这希望之火?

乡亭的夜,静悄悄的,但周启知道,一场关乎人心、关乎帝国未来的无声较量,正在这最基层的土地上,激烈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