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袁隗称病避锋芒(2 / 2)

袁隗称病,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洛阳的权贵圈中引发了各种解读和连锁反应。

一些原本依附袁氏,或与士族集团关系密切的官员,见领袖都“病”了,也纷纷变得谨慎起来,在朝会上噤若寒蝉,办事则更加循规蹈矩,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朝堂议事效率似乎更高了,但一种无形的隔阂与疏离感,却在暗中滋生。

而另一些早已对袁氏等世家大族把持朝政不满的寒门官员、新兴军功贵族,则暗中拍手称快,认为这是皇帝权威彻底确立的标志,更加卖力地推行新政。

曹操站在西园军的校场上,看着麾下士卒操练,听着心腹汇报朝中动向,脸上露出一丝复杂的笑容。“袁本初近日倒是安分了许多,操练也肯下力气了。”他对身旁的夏侯惇低声道,“袁太傅这一‘病’,倒是让很多人都看清了风向啊。”

夏侯惇哼了一声:“装神弄鬼!依我看,就该…”

曹操抬手制止了他后面的话,目光深邃:“不必理会。陛下要的是大局稳定,推行新政。袁氏肯暂时蛰伏,对我们而言,并非坏事。抓紧时间,把这支兵马彻底练成陛下手中的利刃,才是正理。”

尚书台内,荀彧看着各地报上来的新政推行情况,其中不乏一些地方豪强阳奉阴违、暗中阻挠的案例。他揉了揉眉心,对正在核算专利账目的糜竺叹道:“袁公这一病,惮。”

糜竺放下算盘,冷静分析:“荀令勿忧。跳出来的,不过是些沉不住气的蠢货,正好让御史台明部拿来立威。真正的大鱼,都跟着袁太傅一起‘病’着呢。他们在等,等我们出错,等陛下…犯错。”

刘宏对这一切心知肚明。他并没有因为袁隗的退让而放松,反而更加警惕。他知道,沉默的敌人,往往比叫嚣的对手更危险。

他一方面继续大力支持荀彧、曹操、陈墨等人推进各项改革,另一方面,则通过史阿的御史台暗部,加紧了对袁氏及其关联势力动向的监控。同时,他也开始更频繁地召见讲武堂学员和通过新制选拔的寒门官员,亲自训话,勉励有加,加速培养属于自己的、脱离旧士族体系的新生代官僚。

这一日,他甚至在南宫设下小宴,单独召见了曹操和刘备。

席间,刘宏看似随意地问道:“孟德,玄德,近日朝中清静了许多,袁太傅也抱恙在家,你二人以为,新政推行,可能一帆风顺?”

曹操心思电转,恭敬答道:“陛下威加海内,众正盈朝,新政自是畅通无阻。然,臣以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越是平静,越需惕厉前行。”

刘备则更为朴实,说道:“陛下,臣在地方,深知政令出于上官,而行于小吏。袁太傅乃天下士人楷模,若其能病愈后,出面安抚地方士绅,劝导他们顺应新政,则陛下仁政,必能更快惠及黎庶。”

刘宏听了,不置可否,只是举杯邀饮。他知道,曹操看到了隐患,而刘备…或许是真憨厚,或许是大智若愚。他心中暗道:“安抚?朕要的不是安抚,是彻底的重塑。袁隗,你既然选择称病,那这病,就别想那么容易‘好’了。朕倒要看看,是你这‘病中’的太傅手段高明,还是朕这握紧了刀柄的天子,更能掌控局势。”

夜色深沉,袁府的书房内灯火依旧。袁隗并未安寝,他正在听一位从冀州悄然返京的门生密报。

“恩师,冀北几家,对均输署强行平价收购存粮,怨气极大。清河崔氏、博陵崔氏那边,也对专利令限制其仿造新式织机,颇有微词…他们表示,愿唯恩师马首是瞻。”

袁隗静静听着,脸上无喜无怒,只是淡淡道:“告诉他们,稍安勿躁。陛下正在兴头上,此时硬顶,得不偿失。让他们暂且忍耐,该损失的,损失一些也无妨。重要的是…人脉要维系,实力要保存。将来,总有连本带利拿回来的时候。”

门生离去后,袁隗走到窗前,望着皇宫的方向,那里灯火辉煌,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刘宏…你确实是个难得的对手。如此魄力,如此手段…可惜,你太急了,也太相信你那一套了。”他低声自语,嘴角泛起一丝冰冷的笑意,“这天下,不仅仅是刀剑和律法就能彻底掌控的。人心、世族、千百年的规矩…这些东西的反噬,希望你到时候,能承受得住。”

他轻轻咳嗽了两声,并非伪装,而是真的感到一丝疲惫,以及一种隐藏在平静下的兴奋。这场君臣之间,关乎帝国未来走向的无声较量,才刚刚拉开序幕。袁隗称病避开的,只是明枪,而真正的暗箭,或许早已在无人察觉的阴影中,悄然上弦。

皇宫中的刘宏,也站在殿外,感受着这洛阳冬日特有的、带着一丝肃杀的寒风。他知道,袁隗的“病”是一个信号,宣告着旧势力改变了斗争策略。接下来的斗争,将更加隐蔽,更加复杂,也更加凶险。

“都在等朕犯错吗?”他轻轻呵出一口白气,眼神锐利如鹰,“那你们就好好等着吧。看看是朕的新汉巨舰先碾过一切险阻,还是你们这些潜藏在暗处的礁石,能将朕的船底凿穿。”

这场由制度变革引发的政治风暴,表面似乎暂时平息,但海底的暗涌,却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疯狂积聚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