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刘备安抚青州民(2 / 2)

“很好!” 刘宏亲自起身,将刘备扶起,“朕知你清贫,已令尚书台,特拨付一批粮种、农具,并许你便宜行事之权。平原郡内,一应荒芜田地,你可先行登记,分予流民耕种,租税减免,待秋后再议。若有急需,可直奏于朕!”

这是极大的信任和权力了!刘备感激涕零:“陛下信重至此,臣敢不效死?”

“不过,玄德,” 刘宏话锋一转,语气带着深意,“你亦需明白,行事需有章法,讲求策略。你仁德,但不可迂腐;需怀柔,但亦需立威。朕许你调用当地郡兵维持秩序,若遇冥顽不灵、趁乱为祸者,可依法严惩,以儆效尤!记住,你代表的是朝廷的体统与威严!”

这既是支持,也是告诫。刘宏不希望刘备变成一个一味宽纵的“老好人”。

“臣,谨记陛下教诲!” 刘备深深一揖。

“去吧,” 刘宏摆摆手,“青州百姓,翘首以盼王师久矣。望你勿负朕望,亦勿负你刘氏子孙之责。”

带着皇帝的嘱托和沉甸甸的责任,刘备离开了南宫。回到卢植府邸,他将陛见情形告知关、张二人。

张飞听得眉飞色舞:“大哥!陛下如此信任,还给了便宜行事之权!到了平原,看哪个豪强敢龇牙,俺老张第一个捅他三百个透明窟窿!”

关羽则抚髯道:“陛下明见万里,青州情势果然危急。大哥,此去任重道远,我等需谨慎行事,既要安抚流民,亦需提防地方势力反扑。”

刘备神色凝重:“二弟所言极是。陛下予我权柄,是让我救民于水火,而非一味杀戮。我等此行,一兵一卒皆无,唯有陛下所拨粮种农具,以及这‘汉室宗亲’之名与‘仁德’之望。能否在平原立足,全看能否赢得民心。”

他婉拒了卢植欲为其筹措部分钱粮、派遣门客相助的好意,只请求老师帮忙照顾依旧留在洛阳的家小(甘夫人等)。次日,刘备便带着关羽、张飞,以及寥寥数十名在洛阳期间招募的志愿相随的寒门士子与游侠,前往尚书台领取了平原相印信、陛下特批的粮种农具文书以及部分路费,轻车简从,悄然离开了洛阳东门。

他们没有旌旗仪仗,没有大队护卫,就像一支普通的商队。刘备骑着一匹瘦马,回望渐渐远去的洛阳城墙,眼中没有眷恋,只有一片坚定的光芒。

“大哥,我们不向曹校尉、袁校尉他们辞行吗?” 张飞问道。

刘备摇了摇头:“不必了。道不同,暂且不相为谋。我等此行,是为百姓,非为结交权贵。” 他知道,曹操、袁绍他们走的是另一条路,而他刘玄德,要走一条属于自己的,或许更加艰难,但却问心无愧的路。

队伍沿着官道,向东而行,直奔那片满目疮痍却又充满希望的土地——青州平原。

刘备离开洛阳的消息,并未引起太大波澜。在许多人看来,去青州那等残破之地当个郡守,无异于发配,远不如曹操、袁绍留在中枢掌管新军来得风光。唯有曹操得知后,沉默片刻,对身边亲随叹道:“玄德,非常人也。青州虽苦,却可能成其根基。” 他隐隐感觉到,这个看似温和的族兄,其志不小。

袁绍则对此嗤之以鼻:“刘玄德?织席贩履之辈,靠着卢子干的面子和那点虚名,混个太守已是侥幸,能成什么气候?”

然而,他们都不知道,在刘备那简朴的行囊中,除了印信文书,还有他亲手抄录的《汜胜之书》以及一些关于水利、农桑的笔记。他此行,是真正准备去“安抚”,去“做事”的。

与此同时,青州平原郡内,残存的胥吏、以及那些在黄巾之乱中侥幸保存下来、此刻正蠢蠢欲动试图兼并更多土地的本地豪强,也接到了新任国相即将到任的消息。对于这位来自洛阳、据说以“仁德”着称的刘国相,他们大多抱持着轻视与观望的态度。

“一个空有名头的宗室,带着两个莽夫和几个穷书生,能干什么?” 某处坞堡内,一名衣着锦绣的豪强端着酒杯,不屑地笑道,“等他来了,给他点颜色看看,让他知道,这平原郡,是谁说了算!”

另一处荒废的村落旁,面黄肌瘦的流民们蜷缩在残垣断壁下,眼神麻木。他们听说了会有新国相来,但多年的苦难早已让他们失去了希望。

“又来一个官老爷……怕是比之前的更狠吧……” 一个老人喃喃自语,浑浊的眼中没有一丝光亮。

刘备的队伍,就在这各方复杂的目光和心态中,一路东行。等待着他的,是嗷嗷待哺的流民,是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是百废待兴的烂摊子。他的仁德之名,能否在青州这片焦土上真正扎根?他的安抚之策,又会与那些地方势力发生怎样的碰撞?这一切,都将在黄河下游的平原郡,缓缓拉开序幕。而刘宏在洛阳,正静静等待着来自东方的消息,他想看看,这颗他亲手播下的“仁政”种子,究竟能长出怎样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