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密令传檄定四方(2 / 2)

……

与此同时,帝国的权力中枢并未因命令发出而停歇。

温室殿内,刘宏站在那幅巨大的《大汉疆域图》前,目光紧紧锁定着冀州、青州、豫州等太平道活跃的区域。地图上,已经根据玄枭最新送来的情报,用朱砂笔标注出了数个大小不一的红圈,代表着太平道可能起事的重点区域,以及官军主力集结的方向。

荀彧肃立在一旁,快速禀报着:“陛下,所有密谕、敕令、檄文已全部发出。根据驿传速度,最迟明日午后,司隶、豫州、兖州便可收到,冀州因距离和可能的路阻,需两到三日。”

刘宏头也未回,沉声道:“还不够快。传令沿途所有驿站,加派双倍马匹和人手,确保信使换马不换人,昼夜不息!必要时,可征用民间良马,事后由朝廷补偿。”

“臣明白。”荀彧点头,随即又道,“大司农曹嵩已在殿外候旨,请示平叛军费及后续赏赐、抚恤如何拨付。”

“让他进来。”刘宏转身,坐回御案之后。

曹嵩几乎是躬着身子小跑进来的,脸上不再是往日为国库空虚的愁苦,而是带着一种掌握巨款却又战战兢兢的复杂神色。“陛下,老臣…”

“曹卿,”刘宏直接打断他,语气不容置疑,“朕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平叛所需钱粮,必须无条件、第一时间保障!先前抄没所得,除预留部分用于新政,其余皆可动用!若有短缺,允许你以国库未来税收或盐铁专卖权为抵押,向糜竺等皇商短期拆借!总之一句话,前线将士和各地平乱官员,不能因为钱粮问题耽误一刻钟!若因你大司农衙门拖延而误事,朕唯你是问!”

曹嵩浑身一颤,连忙伏地:“老臣遵旨!定当竭尽全力,保障军需!”

“去吧!”刘宏挥挥手。

曹嵩几乎是手脚并用地退了出去。

殿内只剩下刘宏与荀彧。荀彧看着眼前这位杀伐果决、调度有方的年轻帝王,心中亦是心潮澎湃。他见证了陛下如何一步步将帝国从宦官外戚专权的泥潭中拉出,如何整军经武,又如何运筹帷幄,将一场足以倾覆王朝的大祸消弭于无形,甚至反过来将其作为巩固皇权、推行新政的契机。

“文若,”刘宏的目光再次投向地图,语气深沉,“你说,张角此刻,在做什么?”

荀彧略一思索,道:“依臣推断,张角应正在钜鹿,忙于他那仓促的集结和誓师准备。他或许以为,他的‘黄天’大旗一举,便能应者云集。他却不知,陛下早已布下天罗地网,他的命令,他的动向,甚至他内部的人心,都已不在他的掌控之中。”

刘宏嘴角勾起一抹冷峭的弧度:“他以为他在下棋,却不知自己早已是朕棋盘上的棋子。朕现在担心的,不是他能否掀起风浪,而是……”他顿了顿,声音压低,“皇甫嵩和曹操,动作够不够快,能不能在其他人反应过来之前,就把钜鹿这个毒瘤,连根拔起!”

他担心的,是那些潜伏在暗处,或许期待着朝廷与太平道两败俱伤的地方豪强、乃至朝中某些势力。

就在这时,一名内侍悄无声息地入内,呈上一枚细小的铜管:“陛下,幽州急报。”

刘宏接过,迅速打开,目光一扫,眼神微微一凝,随即递给荀彧。

荀彧看完,眉头也皱了起来。密报很简单,却意味深长:“幽州牧刘焉,接陛下密谕后,已下令戒严,然…其调动兵马,似有向辽西、辽东方向倾斜之嫌,对西南钜鹿方向,仅作常规戒备。”

刘焉,汉室宗亲,封疆大吏。在这个敏感时刻,他的动向,耐人寻味。

“看来,”刘宏缓缓坐直身体,眼中寒光闪烁,“想看戏的人,不止一个。也好,正好让朕看看,这天下,到底有多少人,心怀着鬼胎!”

帝国的战争机器已经高效启动,扑向明处的敌人。然而,平静水面下的暗流,似乎也开始涌动。这场平定太平道的战争,或许,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