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密令传檄定四方(1 / 2)

洛阳城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苏醒,却不是被鸡鸣或炊烟,而是被一种铁血肃杀的气息所惊醒。

宫城各门在寅时三刻(凌晨四点左右)轰然洞开,早已集结待命的信使,如同决堤的洪流,分作十数股,向着帝国四面八方狂奔而去!这些信使与寻常驿卒截然不同,人人精悍,腰佩短刃,背负着装有加密文书和特殊标识的皮质信筒,座下皆是百里挑一的河西骏马,马蹄包裹着浸油的厚布,踏在洛阳街面的青石板上,只发出沉闷如雷的隆隆声响,震得人心发慌。

他们手持特殊令符,沿途所有关卡、渡口必须无条件优先放行,敢有延误者,无论官职,立斩不赦!这是帝国最高等级的“六百里加急”,代表着皇帝最紧急的意志!

几乎在同一时刻,尚书台内,荀彧面色沉静,眼神却锐利如刀,亲自监督着数十名书吏,将一份份加盖了皇帝玉玺和尚书台印信的公文,分门别类,交由不同的信使。这些公文,并非单一内容,而是一套缜密的组合拳:

其一,是发往各州刺史、郡守、国相的《讨逆密谕》。

绢帛之上,文字冰冷而肃杀:

“……查,钜鹿妖人张角,假托鬼神,妄称‘黄天’,私设军制,图谋不轨,罪证确凿,实乃十恶不赦之逆贼!着令各州郡长官,接此谕令之日起,即刻进入临战状态!严密监视辖内太平道活动,若遇其党羽聚众作乱,或攻打官府,或开仓劫掠,授权尔等临机决断,可调动本部郡兵、征发壮丁,坚决镇压,格杀勿论!务必将叛乱扑灭于萌芽,不得使其蔓延成势!凡平乱有功者,朕不吝封侯之赏;若畏缩不前,纵容匪患,以致局势失控者,无论勋贵皇亲,定斩不饶,夷其三族!……”

这道密谕,如同尚方宝剑,赋予了地方长官最大的自主开火权和最严厉的问责制。它要确保,即便张角能在钜鹿核心区掀起波澜,其试图点燃的“八方烽火”,也会在各地早有准备、被授权强力镇压的官府面前,迅速被扑灭,无法形成真正的燎原之势。

其二,是发往各地驻军将领,尤其是与太平道活动区接壤的边防军、北军留守部队的《协防敕令》。

敕令要求这些部队提高戒备,随时准备响应附近州郡的求援,或听从皇甫嵩大都督的调遣,协同作战。这构成了平叛的第二道防线,也是机动打击力量。

其三,则是一份准备公开发布,即将贴满各州郡县城门的《告天下讨逆檄文》。

这篇由蔡邕等大儒最后润色,以皇帝名义发布的檄文,文采斐然,义正词严,与《天命归汉论》相辅相成:

“……逆贼张角,本一介妖道,假符水以惑愚民,托谶纬以售其奸!不思陛下扫清胡尘、安定北疆之伟烈,不念朝廷推行新政、惠泽黎庶之仁德,竟敢狼子野心,私蓄甲兵,妄言‘苍天已死’,欲倾覆我四百年汉室江山!其行可诛,其心可戮!……朕上承天命,下顺民心,已遣天兵,吊民伐罪!凡我大汉臣民,须知顺逆,明辨忠奸,勿受妖言蛊惑!有能擒斩张角及骨干来献者,封万户侯!其被迫胁从者,若能幡然悔悟,弃暗投明,朝廷亦当赦免其罪,给予生路!……”

这篇檄文,不仅要剥夺太平道起义的合法性,将其钉死在“叛逆”的耻辱柱上,更要争取民心,分化瓦解其队伍,从舆论和心理上给予张角集团致命一击。

……

天色微明,洛阳西市口的公告栏前,已然被闻讯赶来的百姓、士子、商贾围得水泄积水泄不通。一名身着绯袍的礼部官员,在禁卫军的护卫下,正高声宣读着刚刚张贴出来的《告天下讨逆檄文》。

洪亮的声音在清晨的空气中回荡,字字清晰。

人群起初是寂静,随即爆发出巨大的议论声。

“果然!那张角果然是乱臣贼子!”

“陛下早就洞悉其奸了!北疆大战刚结束,就又来平定内乱,真是辛苦…”

“封万户侯啊!乖乖…”

“我就说嘛,好好的日子不过,信什么‘黄天’,原来是包藏祸心!”

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倾向朝廷。刘宏登基后的赫赫武功,新政带来的些许希望,以及蔡邕等人前期在思想领域的铺垫,在此刻发挥了关键作用。“苍天已死”的蛊惑,在朝廷强大的宣传机器和现实利益(如南迁政策)面前,显得苍白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