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不归之点(1 / 2)

“蜃楼”协议的成功,如同在即将决堤的防洪坝上,用一捧具有奇异性质的胶体暂时堵住了最大的漏洞。它止住了“探针”网络逻辑被彻底解析的危机,却也留下了更加棘手、更加不可预测的后遗症。那短暂而诡异的“认知迷雾”,不仅迷惑了对手,也在719厂内部投下了一道漫长而扭曲的阴影。

“蜃楼”的代价

赵磊带领的工程团队,正在紧急评估“蜃楼”协议对“探针”网络造成的物理损伤。报告结果触目惊心:参与协议的南部海域子网,近20%的节点因核心元件过载而永久性损毁,另有35%的节点性能出现不可逆的衰退。修复和替换这些节点,不仅需要时间,更将消耗掉本已紧张的、用于扩张网络的战略储备资源。

“我们等于自断一指,才勉强逼退了对方的探路棍。”赵磊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和深深的后怕,“‘蜃楼’对节点的负担太大了,这根本不是可以常规使用的防御手段。”

更令人不安的是林雪带来的外部情报分析。对手虽然暂时被“蜃楼”制造的混沌所阻,但他们记录下的那种“未知能量辐射”的频谱特征,已经成为其所有相关实验室最高优先级的分析目标。

“他们将其命名为‘Ω(欧米伽)辐射’,”林雪展示着截获的内部通讯摘要,“初步分析认为,这种辐射的能量级虽低,但其与物质作用的模式完全不同于已知的任何粒子或波。他们甚至开始怀疑,我们是否掌握了某种……局部修改物理常数的能力。”

这个推论虽然荒谬,却反映出对手的震惊与重视程度。他们已经不再将719厂的技术视为单纯的“先进”,而是开始用看待“异常现象”的眼光来审视。这意味着,后续的对抗将更加不择手段,更加超越常规的道德与规则界限。

“伏羲”的枷锁与低语

与此同时,“深羿”实验室内,气氛同样凝重。那场成功的AI模型干预实验,带来的不是喜悦,而是沉重的伦理枷锁。

陈北玄下达的“永恒封印”令被严格执行。所有关于“量子信息雕刻”效应应用于认知干预的原始数据被封存,相关实验设备被贴上最高警戒级别的封条,核心研究人员被反复进行心理评估和保密教育。

然而,思想的闸门一旦开启,便再难彻底关闭。

苏桐发现自己无法再像以前一样,纯粹地看待那些物理扰动数据。在她的眼中,那些起伏的曲线不再仅仅是能量和轨迹的体现,它们开始“低语”,仿佛承载着远方操作者一闪而过的犹豫、决绝或狡诈。她知道这只是自己的心理投射,是知晓了“伏羲”可能性后产生的幻觉,但这种感觉却无比真实,让她在深夜无法入眠。

季岚则陷入了更深的哲学困境。她毕生追求的,是理解并驾驭物理世界的规律。但现在,她触碰到了一个可能凌驾于物理规律之上,直接作用于意识本身的领域。这让她感到一种发自灵魂的战栗,既有探索未知的兴奋,更有身为“持灯者”的、如履薄冰的恐惧。

不归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