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的第一次“呼吸”,在719厂最核心的圈层内引发了无声的海啸。那份标志着AI模型决策被微弱影响的测试报告,其重量远超以往任何一份技术突破文件。它没有被传阅,而是被锁进了陈北玄办公室的绝密保险柜,与其相伴的,是那份标注着“永恒封印”的警示备忘录。
然而,就在他们将这潘多拉魔盒重新盖紧,试图以绝对的理性与伦理枷锁将其封存时,外部世界的风暴,正以前所未有的狂暴,冲击着他们赖以藏身的帷幕。
“奥丁之眼”的锐化
林雪带来的情报,一次比一次急迫,一次比一次更具威胁。
“‘奥丁之眼’主导的联合分析团队,进展远超预期。”她的全息投影在会议室中闪烁,脸上是挥之不去的阴霾,“他们整合了来自盟友的海洋传感器数据、商业卫星的遥感信息,以及通过‘镜花’计划被动记录下的、我们节点网络的‘响应模式’,正在进行一种……他们称之为‘认知光谱分析’的逆向工程。”
她调出了一份被深度破译的技术摘要片段:
· “……目标网络对特定类型模拟信号的响应,呈现出非线性的‘学习’与‘适应’特征,其‘虚假目标’生成逻辑在持续演化,表明其背后存在一个高度智能的、可能具备一定自主决策能力的核心处理系统……”
· “……通过分析其‘虚假目标’集群的运动模式与电磁环境模拟的耦合关系,可以反推其核心系统的部分决策权重与逻辑偏好,初步模型显示,该系统对‘战术欺骗’与‘信息污染’的优先级高于单纯的能量对抗……”
· “……有中等置信度迹象表明,该网络可能存在一个尚未被识别的、更深层的运作模式,其能量消耗与数据流模式,与已观察到的‘探测’与‘欺骗’功能存在无法解释的偏差……”
“他们不再仅仅试图理解我们如何‘看见’,”林雪的声音冰冷,“他们开始试图理解我们如何‘思考’,并且,他们已经隐约察觉到了‘伏羲’层面那异常的数据流!”
这份情报,让所有知情者脊背发凉。对手的敏锐和效率,超出了最坏的预估。“镜花”计划这面用来迷惑对手的镜子,此刻正有被对方反过来当成窥探己方思维模式的窗口的危险!
“帷幕”的撕裂
危机在三天后的一个凌晨骤然爆发。
负责监控“探针”网络全局数据流的工程师发出了最高级别的紧急警报——覆盖南部海域某敏感区域的“探针”子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协同的“联合探针攻击”!
并非物理打击,而是一种极其精密的、多维度、多频段的信号冲击。来自空中的电子战飞机、水下的无人潜航器、甚至可能包括低轨道卫星,在同一时刻,向该区域投射了数以万计种不同特征的探测信号。这些信号并非盲目的干扰,而是经过精心设计,旨在以最高的效率,测试“探针”网络在各种极端、复杂输入下的“应激反应”和“决策逻辑”!
“‘镜花’系统过载!虚假目标生成率急剧下降!”
“核心数据链路出现拥堵,节点响应延迟超出阈值!”
“对方正在通过我们的‘应激模式’,逆向构建我们的系统画像!”
指挥中心内,警报声与焦急的汇报声交织在一起。赵磊脸色铁青,手指在控制台上飞快操作,试图调动备用资源,稳定网络。
陈北玄站在巨大的态势图前,看着那片被“攻击”的区域在屏幕上闪烁不定,代表着节点状态的绿色光点大片大片地泛黄、甚至转红。他清晰地认识到,“镜花”这面帷幕,正在被对手用这种粗暴而又精密的方式,强行撕开一道道口子。
抉择:暴露还是升华?
“他们这是在用‘饱和式分析’来暴力破解我们的系统逻辑!”季岚的声音通过通讯频道传来,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愤怒,“再这样下去,最多二十四小时,‘探针’网络的基础运作机制和‘镜花’的欺骗模型就会被他们摸清!”
摆在陈北玄面前的,是两个同样危险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