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莺01”的悄然退场,并未在“沙漠之刃”演习指挥部引起过多波澜。一次成功的、未被有效拦截的纵深侦察,完全符合演习初期的预期。然而,在“天眼”中心的记录里,这架“暗星”无人机的每一次姿态调整、每一次速度变化,都已被刻印成无比清晰的“指纹”,存入不断自我学习的核心数据库。
真正的考验,随着演习进入核心突击阶段,骤然降临。
“雷霆”来袭
正午时分,戈壁上空的热浪开始扭曲光线。几乎在同一时间,“天眼”系统覆盖区域的三个不同扇区边缘,同时亮起密集的黄色涟漪!
“多批次目标!Sector 4-bravo, Sector 8-charlie, Sector 11-delta同时报警!”操作员的语速陡然加快,“信号特征匹配——高速巡航导弹!指纹特征与模拟‘雷霆之锤’数据高度吻合,置信度初始判定89%!”
屏幕上,三条清晰的、由无数被触发的节点勾勒出的细长轨迹,如同毒蛇般,从不同方向朝着模拟的核心防御地带疾速穿刺!它们的速度远超“暗星”,在“蛛网”中搅动起的扰动也更为剧烈和尖锐。
“数量确认,每批次四枚,共计十二枚!”
“高度50-100米,典型的超低空突防剖面!”
“速度马赫2.8,仍在加速!”
指挥中心的气氛瞬间绷紧。这才是对方真正的杀手锏,利用数量、速度和低空优势,进行饱和式突击。
“蛛网”的韧性
面对高速、多批次、低空目标的集中涌入,“探针”系统迎来了最严峻的压力测试。
数据链路的带宽被瞬间推至极限,海量的扰动信号从数千个节点蜂拥而至。后端的处理中心,服务器群组发出沉闷的轰鸣,苏桐团队的智能关联算法开足马力,在数据的洪流中快速分拣、关联、定位。
“Sector 4目标轨迹稳定,正在穿越节点密集区!”
“Sector 8目标进行第一次规避机动……轨迹更新!系统成功跟踪!”
“Sector 11目标信号出现短暂分离……判定为释放诱饵!主目标已重新锁定!”
没有惊惶,只有高速运转下的极致冷静。系统表现出了惊人的韧性,任凭这些“雷霆之锤”如何冲刺、如何机动,甚至释放电子干扰和诱饵,它们的身影始终被那张无形的大网牢牢粘住,轨迹清晰无误地显示在电子沙盘上。
与之形成残酷对比的,是模拟的“红方”传统防空网络。雷达屏幕上充斥着干扰雪花和虚假目标,有限的拦截窗口在混乱中飞速流逝。一份份“目标丢失”、“遭遇强电磁压制”、“拦截失败”的模拟战报,雪片般传回后方指挥部,描绘出一幅传统防线在隐形饱和攻击下濒临崩溃的图景。
无声的洞悉
陈北玄看着屏幕上那十二条被“蛛网”稳稳粘住的红色轨迹,以及旁边传统防空网络那杂乱无章、漏洞百出的态势图,心中没有丝毫喜悦,只有一种冰冷的洞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