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初触(1 / 2)

d日,清晨。

卡米什训练场上空,天光未亮,只有东方地平线透出一丝冰冷的鱼肚白。稀薄的云层高处,某种肉眼难以察觉的存在,正以超越声音的速度悄然滑过。

在“天眼”数据融合中心,第一声警报并非刺耳的蜂鸣,而是主屏幕上,一片广袤网格区域边缘,几十个细微的绿色光点几乎同时泛起了涟漪般的淡黄色波纹。

“接触!”苏桐的声音冷静,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网格Sector 7-Alpha边缘,分布式节点检测到微弱扰动。信号特征匹配……高空高速隐身平台。置信度72%。”

没有雷达波束的扫描,没有电磁信号的交锋。入侵者如同幽灵般渗入,却不知自己已然触动了无数根无形的丝线。

“目标高度米,速度马赫1.8,航向正东,持续向内陆渗透。”操作员迅速报出数据。这些数据并非来自反射的回波,而是基于节点网络感知到的时空扰动模式,通过复杂算法反推得出的结果。

陈北玄站在指挥席后方,双手抱胸,目光紧盯着屏幕上那个缓慢移动的、由无数黄色节点勾勒出的模糊“痕迹”。

“记录所有数据,重点分析其扰动模式随高度、速度变化的细微特征。”他下达指令,声音平稳,“启动一号预案,引导我方‘例行巡逻’的旧型号雷达,向该空域进行间歇性、低功率扫描。”

命令被迅速执行。不久,一份来自“红方”防空指挥部的模拟战报传来:“Sector 7区域,远程警戒雷达发现断续、微弱、无法稳定跟踪的不明空情,疑似高空高速目标,型号不明。”

这份战报,与“天眼”系统清晰勾勒出的轨迹形成了鲜明对比。传统雷达只能捕捉到时隐时现的“鬼影”,而“蛛网”却早已将入侵者的轮廓牢牢粘住。

“暗星”的困惑

云层之上,代号“夜莺01”的“暗星”无人机驾驶员,正悠闲地监控着自动驾驶系统。他的任务是按照预定航线,对“红方”纵深进行首次战略侦察,绘制电磁信号图谱。

机舱内,告警面板一片宁静。下方的“红方”领土在他看来,几乎是不设防的——偶尔有一些老旧的雷达信号尝试锁定,但都被“暗星”先进的隐身性能和随行的电子战飞机轻松化解。

然而,一种极其细微的不协调感,还是通过飞行控制系统反馈回来。自动驾驶仪在进行常规的航线微调时,似乎比平时多耗费了一丝动力,仿佛在对抗某种极其微弱、却又无处不在的“粘滞感”。

“基地,这里是夜莺01,报告飞行状态正常。不过……空气动力学数据有些微异常,系统反馈有极其轻微的额外阻力,原因不明。”驾驶员例行公事地汇报,并未太过在意,只将其归咎于高空复杂的气流。

他并不知道,这微不足道的“额外阻力”,正是他的座驾闯入“蛛网”,扰动时空结构时所产生的、被飞行控制系统敏锐捕捉到的物理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