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鼎”工程的推进,如同在冰面下奔涌的暗流,表面波澜不惊,内里却凝聚着足以改天换地的力量。随着一张张初具规模的“蛛网”在共和国数个战略方向的空域悄然织就,一种微妙的变化,开始在无形的战场上弥漫开来。
“鬼影”频现
最先察觉到异常的,是日夜监视着“蛛网”数据融合中心的苏桐团队。
在系统进入常态化战备值班后不久,值班员便报告,在覆盖南部海域及东部方向的“蛛网”边缘区域,多次捕捉到短暂而诡异的“接触”信号。
这些信号并非清晰的目标轨迹,更像是一种小心翼翼的“试探”。一个极微弱的“指纹”信号会突然出现,持续数秒至十数秒,随即如同受惊的鱼儿般迅速消失,不留下任何传统雷达或光学设备可以佐证的痕迹。
“看这里,凌晨3点17分,”苏桐指着屏幕上一段被高亮标记的数据曲线,“信号特征符合高空高速隐身平台的‘指纹’,但强度只有正常值的十分之一,而且移动轨迹呈现出一种……非自然的折返和停顿,像是在边界上来回‘蹭’了一下。”
“不止这一处,”另一名分析师调出不同区域的记录,“东北方向,昨天傍晚也出现过类似情况,信号特征略有不同,更接近低可探测性侦察机的模式。”
这些“鬼影”来无影去无踪,除了“蛛网”那基于时空微扰的独特感知,任何传统手段都无法复现它们的存在。
“他们在试探。”陈北玄在听取汇报后,立刻做出了判断,“对方或许无法理解‘蛛网’的原理,但他们最顶尖的平台传感器,可能感知到了某种前所未有的、无法归类的‘环境异常’。这些‘鬼影’,就是他们放出来,试探这片‘异常’区域边界和性质的‘侦察兵’。”
“沙漠之刃”的异动
几乎与此同时,林雪从多个情报渠道整合的信息,也印证了陈北玄的判断。
“‘沙漠之刃’演习部队,其前沿部署的电子侦察机与太空侦察系统,近期显着加强了对演习预定区域周边,特别是可能作为‘红方’防御纵境的我国相关空域的广谱环境背景信号监测。”林雪汇报时,语气带着一丝冷峻,“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参演的‘暗星’无人机部队,在最近的几次适应性训练中,明显调整了飞行剖面和航线选择,似乎在刻意规避某些……‘感觉不舒服’的空域。这是其飞行员在与基地通讯中,使用的非正式但多次出现的描述。”
“感觉不舒服……”赵磊重复着这个词,脸上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笑意,“看来,我们的‘网’,虽然看不见,但已经让那些习惯了隐身的‘鸟儿’,感到芒刺在背了。”
这是一种基于本能的规避。即使不明白原理,但当最倚重的隐身外衣似乎在某些地方“失效”时,最优秀的飞行员和战术AI也会选择谨慎。
战略级的“盲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