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针”系统原型测试成功的绝密简报,如同一声沉闷的惊雷,在首都某个绝对安全的决策圈层内炸响。这雷声对外界万籁俱寂,却在知情者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
最高级别的审议
简报被直接送抵最高统帅部下属的、负责战略技术与装备发展的特别委员会。审议会议在一个具备全方位信息防护的密室中进行,与会者仅限于寥寥数位掌握国家战略安全钥匙的核心人物。
陈北玄没有亲自前往,他的身份过于敏感。汇报由一位德高望重、且全程深度参与并监督“深羿”及“探针”项目的军方首席科学家代为进行。
全息投影上,简洁而震撼的数据与测试录像依次呈现:
· “暗星”模拟目标被稳定跟踪的轨迹。
· 强电磁干扰环境下,“蛛网”巍然不动的探测性能。
· 多目标复杂空情下,系统逐步厘清、识别的过程。
· 那最终醒目的结论:一种基于全新物理原理的、可有效反制现有及未来一段时间内隐身\/高速突防威胁的颠覆性态势感知手段,已实现从理论到工程实践的关键突破。
会议室里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这些见惯了大风大浪、决策着国运走向的大人物们,此刻脸上也难掩震惊与凝重。
“情报确认,‘沙漠之刃’演习的针对性极强,其新增的钻地打击课目,意图明确。”一位肩扛将星的委员缓缓开口,声音低沉,“我们原本的应对方案,是加强伪装、机动和主动拦截,属于被动防御。但这份报告……它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一种将战略主动权夺回我们手中的可能性。”
“技术的成熟度、可靠性、以及大规模部署的可行性,需要最严格的评估。”另一位戴着眼镜,气质儒雅却目光锐利的委员强调,“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关乎国家战略稳定和国际力量平衡。一旦使用,或将彻底改变现代战争的游戏规则。”
“所以,我们必须确保,这张网,要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兜住最致命的攻击。”主持会议的最高领导最终定调,他的目光扫过在场众人,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探针’项目,提升为‘铸鼎’级国家战略工程。成立跨部门专项领导小组,我亲自担任组长。协调全国一切必要资源,全力保障该系统的完善、生产与战备部署。目标只有一个:在‘沙漠之刃’演习开始前,形成初步的、可靠的实战能力。”
最高决策,就此下达。其优先级,甚至超过了某些核威慑力量的更新计划。
资源的洪流
“铸鼎”级的定位,意味着国家力量的全面开动。
指令层层下达,如同一道道激活的电流,瞬间贯通了共和国庞大工业与科技躯体的每一条神经。原本还需要陈北玄通过“火种”协议在719厂内部艰难协调的资源,此刻变成了国家意志下的洪流,汹涌而至。
国内顶尖的微电子研究所接到了为“探针节点”定制专用低功耗芯片的紧急任务。
最先进的电池实验室,立下了在四周内将节点续航能力提升20%的军令状。
航天部门调拨了即将发射的遥感卫星的部分载荷,用于测试天基数据中继链路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