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种”优先协议如同一道最高效的催化剂,让719厂这部庞大的机器以前所未有的专注度运转起来。质疑与杂音被摒弃,所有的智慧与资源都汇聚于同一个目标——在“沙漠之刃”演习开始前,完成“探针”系统第一阶段原型的构建与测试。
“织网”行动
“分布式传感节点网络”的方案被细化为代号 “织网” 的紧急行动计划。赵磊坐镇指挥,将任务分解到每一个螺丝钉。
深蓝实验室里,季岚团队与硬件工程师紧密协作,对“探针节点”进行最后的优化。节点被设计成拳头大小的六棱柱体,外壳采用耐候性复合材料和低可探测涂层。核心是一个微型化的“幽灵面纱”效应发生器,以及高精度惯性测量单元、环境传感器和低功耗数据发射模块。
“功耗必须再降低5%!”季岚盯着测试数据,不容置疑地说,“我们要确保在无外部能源补给的情况下,单个节点能持续工作至少720小时。”
生产线上,经过改装的自动化设备昼夜不停,将一片片晶圆蚀刻成核心芯片,将特种材料压铸成防护外壳。林雪协调的保密运输车队,在夜色掩护下,将一批批封装好的节点原型机运往西北某绝密测试场。
与此同时,在719厂新建的“数据融合中心”内,苏桐带领的算法团队正面临最严峻的挑战。海量的模拟数据涌入服务器集群,她们需要训练人工智能,从数以千计节点传回的、充满噪声的扰动信号中,精准地提取出目标的“指纹”,并实时解算其运动轨迹。
“噪声过滤阈值还需要调整!”
“关联算法在目标交叉穿越时会出现误判!”
“我们需要更高效的并行计算架构!”
挑战接踵而至,办公室里咖啡消耗量激增,但所有人的眼神都异常明亮。他们正在创造一种前所未有的感知方式。
绝境测试
西北测试场,地处戈壁深处,人迹罕至,电磁环境纯净。这里被选为“蛛网”的第一次实战演练场。
数百个“探针节点”通过无人机,被快速、均匀地布撒在一片面积约五十平方公里的预定空域下方。从外界看,这片区域与周围荒凉的戈壁别无二致。
陈北玄、赵磊、季岚、林雪等人齐聚地下指挥中心。巨大的屏幕上,显示着节点分布图和实时数据流。气氛紧张得如同拉满的弓弦。
“测试开始!”赵磊下达指令。
第一阶段,模拟传统隐身目标。一架经过特殊处理、大幅降低了雷达反射截面的退役歼击机,被用作模拟“暗星”无人机,按照预定航线飞越“蛛网”区域。
指挥中心一片寂静,只有服务器风扇的嗡鸣和数据刷新的轻微声响。
一秒,两秒……
突然,屏幕上,几个分散的节点图标率先由绿变黄,发出微弱的扰动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