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初织的蛛网(2 / 2)

紧接着,如同水滴落入平静的湖面,涟漪迅速扩散。更多的节点被触发,警报信号通过数据链汇聚到中央处理器。

五秒钟后,一个清晰的光点出现在态势图上,勾勒出那架歼击机的飞行轨迹,旁边自动标注出估算的速度、高度,以及系统给出的“指纹”识别置信度:87% - 疑似高空高速隐身飞行器。

“成功了!”数据融合中心里,不知是谁先低呼了一声,随即爆发出压抑的欢呼。苏桐紧紧攥着拳头,眼圈微微发红。

第二阶段,测试抗干扰能力。在模拟目标进入的同时,强大的电子干扰设备开始工作,试图瘫痪传统的雷达和通信。

屏幕上,代表干扰强度的曲线陡然攀升,但“蛛网”的轨迹跟踪几乎没有受到影响。那些节点不依赖传统电磁波,电子干扰对时空微扰本身无可奈何!

第三阶段,多目标、高复杂度测试。同时引入高速靶弹(模拟巡航导弹)和低空小型无人机,进行交叉、突防演练。

这一次,系统出现了短暂的混乱,多个轨迹交织,算法一度无法有效区分。但在苏桐团队预设的智能关联模型介入后,不过数秒,三条清晰不同的轨迹便被重新分离、锁定,并准确识别出各自的特征。

无声的惊雷

当最后一组测试数据汇总到陈北玄面前时,他平静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难以察觉的释然。

测试报告显示:“探针”系统第一阶段原型,在模拟对抗环境下:

1. 对高空高速隐身类目标的发现概率超过85%,平均定位精度达到战术级要求。

2. 对低空、低速小型目标亦具备良好探测能力,弥补了传统雷达低空盲区。

3. 具备极强的抗电子干扰能力。

4. 多目标处理能力初步具备,仍需优化。

这意味着,一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看破”隐形的初级“蛛网”,已经成功织就!

“立刻整理所有测试数据和分析报告,形成绝密简报。”陈北玄对林雪吩咐道,“这份报告,必须用最快速度,直达天听。”

他走到观察窗前,望着外面看似空旷的戈壁。在那里,一张无形之网刚刚证明了它的价值。

“沙漠之刃……”陈北玄低声自语,眼神锐利如刀,“你们想用隐身和速度来上演一场‘外科手术’?很好。那我们就用这张刚刚织好的网,让你们尝尝‘撞网’的滋味。”

这张初织的蛛网,或许还不够完美,不够坚固,但它代表着一个全新的开始。一场围绕“感知权”的颠覆性变革,已经悄然拉开了序幕。当国及其盟友自信满满地准备展示他们锋利的“矛”时,他们绝不会想到,在演习场的另一端,一双基于全新物理原理的“眼睛”,已经无声地睁开,正冷静地注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无形的惊雷,已在云端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