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幽灵面纱-II型’的研发也几乎停滞了。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构想,耽误已经成熟的技术路线,值得吗?”
“陈总这次,是不是太过理想主义了?”
这些议论虽未传到陈北玄耳中,但赵磊和季岚却能清晰地感受到那股弥漫在空气中的怀疑。项目的停滞与外部迫在眉睫的威胁,形成了一种令人窒息的内外夹击之势。
深夜的微光
又是一个深夜,项目核心成员会议室灯火通明,气氛却异常沉闷。白板上的公式被擦了又写,写了又擦,始终无法形成闭环。
陈北玄默默听着众人的争论与汇报,脸上看不出喜怒。直到所有人都安静下来,将目光投向他,等待他的指示,或者……是放弃的命令。
他没有直接回应技术难题,反而问了一个看似不相干的问题:“你们还记得,最初发现‘路径B’那个能谱尖峰时,我们是如何确认它与实验关联的吗?”
季岚愣了一下,回答道:“是通过海量数据的反复比对和统计分析,找到了那微乎其微的关联性特征。”
“没错,是‘特征’。”陈北玄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我们无法直接‘看见’那非局域的能量转移,但我们捕捉到了它留下的、独一无二的‘指纹’。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一定要执着于去‘听清’时空场里每一个细微的‘声音’,而不是去识别闯入者留下的特殊‘指纹’呢?”
他走到白板前,画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我们不需要这个场能像雷达一样清晰地描绘出目标的形状、速度。我们只需要它成为一个无比敏感的‘触须’,当一个具有特定质量、速度、材质的物体闯入时,它会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颤抖’。这种‘颤抖模式’,就是这个目标无法掩盖的‘指纹’!”
他目光扫过众人,语气沉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放弃构建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之眼’。我们的目标更低,也更实际——打造一个能感知‘异常存在’的‘蜘蛛网’。任何虫子撞上来,无论它是否隐形,网,总会动。”
“我们需要改变的,不是效应本身,而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解码能力。”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随即,季岚的眼中猛地爆发出明亮的光彩。困扰团队多日的“信噪比”问题,似乎在这一刻,找到了一个可能的突破口——他们不需要消除噪声,他们只需要学会在噪声中,识别出那独特的“旋律”。
方向,在这一刻被悄然拨正。虽然前路依然布满荆棘,但至少,那笼罩在“探针”项目上空的、最浓重的迷雾,被陈北玄这轻轻一指,捅开了一道缝隙。
一丝微光,透过缝隙,照了进来。真正的挑战,现在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