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针”项目组的成立,在719厂内部掀起了一场无声的风暴。资源被重新调配,精干力量从各个部门抽离,汇聚到由赵磊亲自挂帅的新旗帜下。整个厂区仿佛一台精密的机器,在核心程序的驱动下,高速运转至一个新的模式。然而,陈北玄所构想的“时空感知场”过于超前,项目刚启动,便陷入了深不见底的技术泥潭。
理论之困:从“衰减”到“感知”的鸿沟
最大的障碍来自于理论本身。“幽灵面纱”效应的本质是对能量的偏转与吸收,是一种“屏蔽”与“隐藏”的艺术。而陈北玄现在要求的,是利用这种效应去实现“探测”与“显形”,这近乎于要求一块吸音棉同时成为高灵敏度的麦克风。
季岚带领的理论团队日夜不休,试图建立“物体进入受扰动时空场”与“产生可捕获特异性信号”之间的数学模型。进展极其缓慢。
“我们像是在用一团雾去捕捉影子!”一次项目进展会上,一位年轻的理论物理学家忍不住抱怨,他面前的全息屏幕上布满了复杂却僵死的方程,“‘幽灵面纱’效应本身就是一个背景噪声。一个飞行器进入,产生的扰动信号微乎其微,几乎完全淹没在效应自身的波动里。信噪比低到令人绝望!”
陈北玄给出的核心思路——“感知存在本身对时空的挤压”——在哲学层面极具启发性,但落实到物理和数学层面,却如同一座没有桥梁的悬崖。他们缺乏一个关键的“翻译器”,能将那微弱的时空涟漪,转译为清晰可辨的“目标存在”信号。
能源与部署之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即便理论问题能够解决,能源与部署的挑战也同样巨大。能源部门的初步测算结果令人沮丧:若要覆盖一个具有战术价值的区域(例如半径五十公里),维持一个足够灵敏的“活化场”,其能量需求相当于同时为三座百万人口城市供电。
“我们不可能拖着一个小型核电站上前线!”负责能源系统的工程师在汇报时,脸上写满了无奈,“现有的任何移动能源平台,无论是重型车辆还是大型飞行器,都无法满足这种级别的功率输出和持续时间。”
部署方式也同样棘手。是建立固定的大型阵地?还是开发机动部署单元?固定阵地易遭打击,失去战略灵活性;而机动部署,则对平台的承载能力、能源系统和自身生存性提出了近乎变态的要求。
内外交困的压力
就在“探针”项目举步维艰之时,外部的压力也在持续增大。
林雪带来了更详细的情报:“‘沙漠之刃’演习的参演装备已经开始向前置基地集结。M国国防部高级官员在背景吹风会上公开表示,此次演习将‘展示新一代穿透性制空力量如何改变游戏规则,并验证在复杂对抗环境下,对高度防护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打击的有效性’。” 这番言论,被视为对共和国防空体系的又一次公然的、带有羞辱性质的挑衅。
与此同时,719厂内部,一种焦躁的情绪也开始滋生。部分从其他项目抽调来的骨干,面对“探针”项目看似无望的突破前景,开始产生动摇和抱怨。
“我们把最好的工程师和资源都投入到一个看不见底的黑洞里,‘麒麟’车族的改进进度已经受到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