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幽灵面纱的初啼(1 / 2)

“静默播种”战略下的“深羿”项目,在经历了近一年看似缓慢、实则扎实的深耕后,终于迎来了一个关键的里程碑。这并非石破天惊的终极武器问世,而是一次在高度受控环境下,对“路径A”技术可行性的、更具说服力的集中展示。

里程碑:集成原理样机与“堡垒”测试

崔浩团队成功制造出了第一台 “幽灵面纱-I型”集成原理样机。它不再是一块简单的平板,而是一个边长约一米的立方体模块。其核心是经过无数次优化设计的“应力调控超构表面”阵列,集成了微型应力激励器、分布式传感器、独立的温控和能源单元,以及一个简化版的“谛听”边缘处理节点,用于接收指令、协调内部激励器工作并监控自身状态。

测试地点选在西北某处新建成的地下综合试验场,代号 “堡垒” 。这里拥有模拟各种复杂电磁环境的能力,且绝对保密。测试目标也不再是简单的微波衰减率,而是评估其在模拟实战环境下的综合效能。

测试一:定向“隐身”

模拟的敌方火控雷达(K波段)从特定角度照射“幽灵面纱”模块。当模块未启动时,其雷达反射截面(RCS)清晰可见。随着指令下达,内部激励器按照预定模式工作,施加特定频率和相位的应力场。实时RCS测量数据显示,在目标方位上,反射信号强度在0.5秒内骤降超过20分贝!这意味着,在敌方雷达屏幕上,这个一米见方的目标,其信号特征瞬间从“清晰可见”变成了“难以分辨的杂波”。虽然并非完全消失,但这种程度的衰减,已足以在关键时刻为高价值目标赢得宝贵的生存机会。

测试二:区域“电磁静默”

测试人员尝试在“幽灵面纱”模块后方区域,建立一条低截获概率(LPI)通信链路。当模块未启动时,链路在复杂电磁干扰下时断时续。启动模块并调整其工作模式(切换到一种宽频带、非指向性的吸收模式)后,模块后方形成了一个小范围的、相对“干净”的电磁环境,通信链路的误码率显着下降,稳定性大幅提升。这证明,“幽灵面纱”不仅能用于隐身,也能为己方电子设备提供区域性的电磁防护。

测试三:动态响应与能耗

测试模拟了目标机动场景。“幽灵面纱”模块需要根据预设程序或外部指令,快速切换不同的工作模式(如针对不同雷达频段的定向隐身,或区域性电磁屏蔽)。测试结果显示,其模式切换时间可控制在100毫秒以内,虽然距离理想状态还有差距,但已展现出初步的实战潜力。能耗数据则显示,维持高强度隐身模式,其功率需求相当于一台高性能服务器,尚在可接受范围内。

测试数据被实时传回指挥中心。当最终的综合评估报告显示所有预设指标均达成或超额完成时,“堡垒”试验场内响起了一阵压抑而激动的低语。这不仅仅是几个百分比的提升,而是真正意义上,将一个充满科幻色彩的概念,变成了一个可以稳定运行、具备明确功能的工程原型!

成功的重量与新的考量

成功带来的喜悦是短暂的,紧随其后的依然是沉重的责任与审慎的评估。

陈北玄在听取汇报后,关注的焦点立刻超越了技术指标本身。

“效应撤销的即时性如何?”他首先问道。

“测试显示,应力场撤消后,电磁环境在毫秒级内恢复正常,未观察到滞后效应或不可逆变化。”季岚回答。

“模块自身的电磁特征呢?会不会在保护别人的同时,暴露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