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播种”的战略定位,如同为“深羿”这株危险的幼苗套上了最坚固的约束器,也为其铺设了一条迥异于719厂其他项目的、近乎于“蛰伏”的发展轨道。项目并未停滞,而是在一个更受控、更低调、也更注重长远根基的模式下,悄然推进。与此同时,外界的风云变幻,并未因719厂内部的战略调整而有丝毫停歇,反而送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深羿”的蛰伏:根基的深耕
在“路径A”的主导下,季岚团队的研究重点转向了务实而艰巨的工程化基础夯实。
材料基因库的构建: 苏桐带领团队,不再满足于偶然发现几种有效的材料,而是开始系统性地建立 “应力调控材料基因组数据库” 。他们利用高通量计算和组合材料芯片技术,批量筛选和预测可能具备优异“应力-电磁响应”特性的新材料体系,并试图从中总结出普适性的规律。这项工作耗时漫长,却是将技术从“艺术”转变为“科学”的必经之路。
“灵枢”工艺的极限挑战:崔浩面临的则是制造精度的又一次飞跃。为了实现更复杂、更高效的“超构表面”设计,他们需要将“灵枢”打印的特征尺寸从微米级推向纳米级,并实现多种功能材料(应力激励材料、谐振结构材料、导热/导电材料)在三维空间内的异质集成。这几乎是在挑战现有微纳制造技术的天花板,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伴随着成百上千次的失败。
理论模型的“落地”挣扎:季岚的理论团队则努力将那些高深莫测的“时空微扰”理论,转化为工程师能够理解和使用的简化模型和设计准则。他们需要回答诸如“为了实现Y分贝的衰减,我需要施加X牛顿的应力,频率范围是Z赫兹”这类实际问题。这个过程充满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常常需要不断的妥协和修正。
所有这些工作,都远离聚光灯,没有激动人心的百分比提升,只有枯燥的数据积累和细微的技术迭代。但这正是“静默播种”的真意——不追求昙花一现的绚烂,而是追求根系深植后的枝繁叶茂。
远方的风(一):学术界的“涟漪感应”
尽管“深羿”项目保密等级极高,但其早期阶段与外部量子实验室的合作,以及那篇关于“微纳尺度能量结构化材料”的综述论文,如同在平静的学术湖面上投下了几颗石子。虽然核心机密未曾泄露,但其展现出的独特研究范式和跨学科视野,已经引起了一些顶尖学术机构敏锐的注意。
林雪监测到,国际上几个顶尖的研究组,开始悄然调整其部分研究方向。有的加强了对“极端条件下材料奇异电磁响应”的研究;有的开始关注“机械应力与量子态/经典场耦合”这一以往相对冷门的方向;甚至有一家欧洲实验室,发表了一篇理论文章,探讨了“基于应变工程的光子晶体拓扑相变”,其数学工具与季岚团队使用的部分方法有着微妙的相似之处。
“他们感觉到了什么,”林雪向陈北玄汇报,“虽然他们不知道‘深羿’的具体存在,但他们凭借学术嗅觉,开始朝着类似的方向进行探索了。竞争,已经在无形中展开。”
这阵来自学术界的风,提醒着719厂,技术的领先窗口期可能比预想的更短。
远方的风(二):战略天平的新砝码
更直接的压力,来自于战略层面。之前“轩辕”测试所展现出的“麒麟-后羿-火种”体系强大防御能力,虽然细节保密,但其带来的战略威慑效应已经开始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