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室会议结束后,“深羿”项目正式进入了“受控深度研发”阶段。这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改变,更意味着整个研究范式、管理体系和价值导向的根本性转变。那束来自规则裂缝的微光,被小心翼翼地置于一个由伦理、安全与国家战略共同铸造的灯罩之中,既允许其继续探索未知,又严防其光芒失控蔓延。
抉择一:研究边界的“自我设限”
新的“伦理与安全监督委员会”迅速成立并行使职权。其首位外部委员,一位以严谨和道德感着称的哲学教授,在首次审核“深羿”二期实验方案时,便提出了一道尖锐的命题:
“你们计划将调控效应从15%提升到30%,甚至更高。我想请问,这个‘更高’的边界在哪里?是50%?80%?还是……近乎100%的绝对屏障?追求极限是科学家的天性,但在这里,我们必须思考,是否存在一个‘足够好’而非‘无止境’的阈值?超过某个临界点,技术带来的战略不稳定风险,可能会呈指数级增长。”
这个问题让季岚团队陷入了沉思。他们习惯于挑战极限,此刻却被要求主动划定边界。经过激烈辩论和委员会指导,项目组确立了 “渐进、可控、可逆” 的三原则。二期目标不再盲目追求衰减率的数值,而是重点研究效应的稳定性、响应速度、能耗效率,以及——至关重要的——“效应撤销的即时性与可靠性”。他们必须确保这面“幽灵屏障”能够随心所欲地开启和关闭,绝不能成为一堵无法控制的永恒之墙。
抉择二:技术路径的“主动分流”
在深入分析“幽灵面纱”原型的工作机理时,理论团队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发现:那种应力诱导的时空微扰,似乎存在着两种可能的发展路径。一种路径偏向于对电磁波的“吸收”与“耗散”,效应相对温和,能量去向符合现有物理框架;而另一种路径,则显示出更强的“偏转”与“重构”特性,其能量守恒关系出现了极其微妙的、现有理论难以完美解释的异常。
“这就像是同一个源头分出的两条溪流,”季岚向委员会汇报时比喻道,“一条流向我们可以理解的湖泊,另一条……可能通向未知的地下暗河。”
委员会经过慎重评估,做出了一个大胆而富有远见的决定:主动进行技术路径分流。
路径A(“白洞”路径): 集中大部分资源,专注于研究和发展那种效应相对温和、能量去向清晰、更易于理解和控制的“吸收/耗散”模式。这条路径被视为近期可能实现工程应用的主攻方向。
路径B(“暗河”路径):仅保留极少数顶尖理论学家和实验学家,在最高安全防护下,以极低强度、极高监控级别,对那种更具“偏转/重构”特性的异常现象进行纯粹的基础性探索。其目的不是应用,而是理解,是预警,是绘制出那片未知领域的危险边界。
这个抉择,体现了持灯者们最大的谨慎与智慧——不因恐惧而完全封闭未知,也不因好奇而盲目深入,而是有选择、有控制地接触和理解风险。
抉择三:人才的“金丝鸟笼”
林雪主导构建的“绝对防火墙”开始运转。所有“深羿”核心研究人员,都进入了一种近乎与世隔绝的“保护性隔离”状态。他们的对外通讯受到最严密的监控和过滤,社交活动被极大限制,甚至连与719厂其他非相关项目组的交流,都需要经过特殊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