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幽灵面纱的初啼(2 / 2)

“我们监测到模块在工作时,其应力激励系统会产生极微弱的、特定频率的声学和热信号,但目前水平的探测手段极难在实战距离上识别。下一步我们将重点优化其隐蔽性。”

“长期运行的稳定性?材料疲劳?环境影响?”

“初步加速寿命测试显示,核心材料在千小时量级连续工作后,性能衰减在预期范围内。对环境的影响,目前未观测到超出理论预测的范围,但需要更长期的监测。”

每一个问题都直指应用的核心风险。陈北玄深知,越是接近实用,越需要如履薄冰。

战略层面的涟漪

“幽灵面纱-I型”的成功,其影响开始向上渗透到更高的战略决策层。一份更新版的、更为详尽的绝密评估报告被呈送上去。报告中不仅包含了激动人心的测试数据,更以大篇幅分析了此项技术可能引发的链式反应:

· 对现有作战体系的冲击: 如何将这种点防御/区域防护能力,融入到现有的野战防空、要地防空乃至舰艇自卫体系中?是否需要发展全新的战术战法?

· 对军备控制的影响: 这种技术模糊了攻防界限,其“隐身”特性可能被视为破坏战略稳定,如何提前进行规则层面的铺垫和应对?

· 技术扩散的风险: 尽管保密措施严密,但原理一旦被对手通过其他途径悟出,可能引发新一轮的、方向难以预测的军备竞赛。

最高层的反馈依旧冷静而富有远见:“继续深化‘路径A’研究,重点解决稳定性、能耗与集成化问题。启动小范围、高保密级别的‘概念验证部队’建设前期研究,探索战术应用模式。‘路径B’研究维持最低限度支持,以风险监控和理论探索为主。对外,保持绝对静默。”

这意味着,“幽灵面纱”技术将继续蛰伏,但它已经从一个纯粹的研究项目,开始向“战略储备能力”的方向悄然转变。一支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刻、装备着“幽灵”技术的特殊部队的种子,已经被悄然播下。

尾声:光与影的平衡

当庆祝的短暂喧嚣散去,季岚独自走在返回实验室的路上。夜空清澈,繁星点点。她回想起“深羿”项目从那个匪夷所思的数据异常开始,一路走到今天的艰辛与惊险。手中这份沉甸甸的成功,带来的不是轻松,而是更沉重的责任。

她知道,“幽灵面纱”的初啼,只是漫长征程中的一站。前方,还有更复杂的集成挑战、更苛刻的环境考验、以及更棘手的战略博弈在等待着他们。

但此刻,她心中充满了一种平静的坚定。他们不仅点燃了那束来自规则裂缝的微光,更学会了如何小心翼翼地驾驭它,在光与影、希望与风险之间,寻找着那最艰难的平衡。

这平衡,将是他们继续前行的唯一准则。而在寂静的“堡垒”之下,“幽灵”已然苏醒,正静静地等待着,属于它的时代来临的那一刻,或者,永远沉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