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成功之后(1 / 2)

“轩辕”测试成功的消息,被控制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在核心圈层激起涟漪后,便迅速归于保密纪律下的平静。没有庆功宴,没有媒体通稿,甚至厂区内部的普通员工,也仅是感受到一丝不同寻常的松弛气氛,并不清楚远在海外的那场寂静轰鸣。

然而,成功的重量,真实地压在了每一个参与者的心头,也带来了成功之后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课题一:从“验证”到“列装”的鸿沟

赵磊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厚厚一摞《“麒麟-后羿-火种”系统初始作战能力(IOC)评估报告》的草稿。成功的喜悦早已被巨大的压力取代。

“测试场的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他对苏桐和几位分系统负责人坦言,语气中没有丝毫轻松,“要把这套系统变成几百、几千辆战车上标配的、战士们信得过的‘铁甲’,我们面临的问题比攻关时更复杂,更琐碎。”

成本! 这是悬在头顶的第一把利剑。 “微纳阻滞结构”的优异性能,建立在“灵枢”精密打印和特殊材料的基础上,其成本目前仍远超军方可大规模采购的预期。降低成本,不仅是技术优化,更是一场与工业基础和供应链的艰苦博弈。

可靠性与维护性! 实验室和测试场可以容忍偶然的失败,但装备部队不行。如何在批量生产中保证每一块装甲板、每一个传感器、每一行代码的极致可靠?复杂的系统出现故障时,基层官兵如何快速诊断、修复?这需要建立一套全新的维护保养体系、培训体系和备件供应链。

人机工程与训练! “谛听”系统提供的智能态势感知和决策建议,如何与经验丰富的车长、炮长的直觉和判断完美融合,而不是相互干扰?新的作战模式需要全新的训练大纲和战术条令,这不仅是719厂的责任,更需要与部队深度合作,共同摸索。

“我们造出了一柄神兵利器,”赵磊总结道,“但现在,我们要教会成千上万的战士如何使用它、信任它、养护它,还要让后勤体系能跟上它的节奏。这是一场不亚于技术攻关的系统工程。”

课题二:成功带来的“惯性”与“路径依赖”

成功的另一面,是无形的思维束缚。在几次关于“后羿”三期技术路线的内部讨论中,陈北玄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丝微妙的“惯性”。

大多数讨论,都自然而然地围绕着如何进一步优化“微纳阻滞结构”,如何提升“灵枢”打印效率,如何让“谛听”AI更聪明——这些都是在现有成功路径上的深化和拓展。这本身无可厚非,但陈北玄担忧的是,过于辉煌的成功,可能会让团队不自觉地排斥那些更具颠覆性、但也更高风险的 alternative(替代)技术路径。

“我们会不会因为太擅长用‘锤子’,就看什么都像‘钉子’?”他在一次小范围的高层思考会上,提出了这个尖锐的问题,“‘后羿-火种’体系很好,但它真的是应对所有未来威胁的最优解吗?或者说,它会不会在解决一类问题的同时,为我们制造了新的盲区?”

他要求“前沿探索与交叉创新实验室”,必须保证至少30%的资源,投入到与现有主线技术无关甚至相悖的探索性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