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界”状态进入第三周,深蓝实验室的空气仿佛凝固的岩浆,沉重而灼热。淬火过程中,有崩裂的碎屑,也有新生的锋芒。现在,到了将这些零散的突破和发现,汇聚、锻打,铸成真正能够对抗“野火”的利刃的时刻。
陈北玄主持召开了“铸刃”会议。与会者除了各技术核心,还增加了负责总体设计和系统集成的工程师。会议室的白板上,不再是分立的路径图,而是一张综合了“后羿”与“火种”最新成果的、复杂的 “多层异构复合装甲系统” 初步构型图。
“同志们,零散的突破无法应对系统性的威胁。”陈北玄开门见山,“‘灰烬’是一个集超高速、巨大动能和可能伴随的热效应于一体的完整攻击系统。我们的防御,也必须是一个多层次、多机制协同的完整系统。”
他指向构型图,开始勾勒这面正在从蓝图走向现实的“盾牌”:
第一层(最外层):‘神盾-改’陶瓷复合层。
基于Path A对“钆”等稀土元素钉扎晶界效应的新发现,团队优化了烧结工艺,成功制备出了性能稳定超越之前“天花板”的新型碳化硅陶瓷面板。其硬度、韧性和抗多次打击能力均有显着提升。这一层的主要任务是“破碎”——利用极致的硬度,迎头撞击,粉碎或严重侵蚀“灰烬”弹芯的完整性,消耗其初始动能。
第二层(能量管理/过渡层):‘灵枢’功能结构层。
这是“火种”计划的结晶。利用崔浩团队突破后的“灵枢”技术,在特种合金背板上,精确“打印”出由高阻尼过渡区和微型压电/相变功能单元构成的复杂三维结构。这一层的作用是“缓冲与转化”——吸收、分散从第一层传递过来的剩余冲击应力,同时将部分机械能转化为瞬态电能或通过相变吸收热量。它不仅保护后面的结构,其产生的电信号本身也可以作为受损预警或触发其他主动防御措施的信号源。
第三层(主承力/吸能层):‘精卫-改’非晶合金-陶瓷复合层。
得益于“界面工程”的突破,Path B团队已经能够制备出尺寸可观、界面结合强度极高的非晶-陶瓷复合板。这一层兼具非晶合金的高强度、高弹性和陶瓷的高硬度,其核心作用是“耗散与承载”——通过自身极大的弹性变形和可能发生的可控剪切变形,进一步吸收、耗散能量,并作为整个装甲系统的主要承力结构,将最终 attenuated(衰减)的载荷传递到车辆基体。
第四层(背板/防崩落层):高韧性复合材料层。
由碳纤维复合材料与特种树脂构成,主要作用是“包容”——防止装甲被击穿后,内层产生的碎片(spall)飞溅伤及乘员和设备。
“这四层结构,并非简单堆叠。”负责系统集成的总工程师补充道,“我们通过‘灵枢’技术,尝试在不同层间制造梯度过渡界面,并预留了能量引导通道。目标是让冲击能量按照我们设计的路径,层层递减、转化,最终被‘消化’掉。”
理论完美,但工程实现的难度超乎想象。
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各层间的应力波匹配与协同变形。在首次进行的全尺寸多层结构模拟冲击测试中,尽管各单层材料性能都达标,但由于层间阻抗匹配不理想,应力波在层间界面发生剧烈反射,导致第二层“灵枢”功能结构在测试中大面积失效,第三层非晶复合板也因受力不均而提前开裂。
“就像用一根坚硬的棍子去推一个柔软的弹簧,力量传递不过去,反而把自己震坏了。”崔浩盯着测试后解体的样品,脸色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