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进行整体优化!”陈北玄斩钉截铁,“我们不能等各层都完美了再集成。从现在起,集成测试与各层优化并行!每一次集成测试失败的数据,都要反馈给各层团队,作为他们优化自身材料性能和界面设计的依据!”
于是,一场更加紧张、更加相互依赖的协同攻关展开了。
Path A团队根据集成测试反馈,微调陶瓷面板的宏观刚度和微观结构,以更好地与第二层耦合。
崔浩团队则疯狂地调整“灵枢”打印的过渡层结构和功能单元布局,像调试精密乐器一样,寻找最佳的“声阻抗”匹配点和能量传递路径。
Path B团队则根据整体受力情况,优化非晶-陶瓷复合板的厚度配比和界面韧性。
设计、制备、测试、分析、调整……循环往复。实验室里充斥着设备的轰鸣、讨论的喧嚣,以及偶尔因微小进展而爆发的短暂欢呼。每个人的精力都被压榨到了极限,咖啡罐和能量饮料瓶堆积如山。
在这高强度的协同中,各团队之间的壁垒被彻底打破。材料专家、机械工程师、物理学家、软件程序员围坐在一起,为了解决一个共同的难题而激烈争论,又为了一个共同的微小突破而击掌相庆。
时间在疯狂的节奏中飞逝。经历了第七次全尺寸测试失败后,在第八次测试中,当模拟弹丸以接近“灰烬”威胁的速度撞击在那块凝聚了无数心血的复合装甲板上时——
高速摄像机记录下,弹丸在第一层陶瓷面板上破碎、耗能;剩余的冲击能量被第二层功能结构有效吸收、分散,其内部的传感器发出了清晰的电信号;应力波平稳地传递到第三层非晶复合板,使其发生了大范围的、可控的塑性变形,最终将能量彻底耗散;背后的支撑结构仅承受了设计范围内的微小变形。
测试数据读取完毕的瞬间,整个测试大厅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随即,如同火山喷发般的欢呼声几乎要掀翻屋顶!
成功了!他们终于成功地制备出了第一块能够有效抵御模拟“灰烬”攻击的、完整的多层异构复合装甲系统原型!
赵磊紧紧握住陈北玄的手,老泪纵横。苏桐和崔浩相视而笑,眼中闪烁着泪光和自豪。所有参与其中的人,无论职位高低,都激动得难以自持。
陈北玄看着屏幕上那组完美的数据曲线,长长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压在心口数月的那块巨石,似乎终于被撬动了一丝缝隙。
他知道,这仅仅是第一块原型,距离量产、距离装备部队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但这是一个里程碑,一个足以证明方向正确、道路可行的里程碑!
“铸刃”的第一步,终于完成。这柄名为“后羿-火种”的利刃,虽然初成,其锋刃已寒光乍现。它向所有人证明,即便面对“野火”的威胁,人类的智慧与毅力,依然能够锻造出守护文明与和平的坚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