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淬火(1 / 2)

“临界”状态下的深蓝实验室,仿佛一个巨大的熔炉,将智慧、汗水、材料与时间一同投入,进行着最残酷的淬炼。压力不仅催生着突破,也考验着每个人的极限。

第一个承受不住这压力的,是Path B团队的一名资深工程师,李工。

他负责非晶合金熔体急冷系统的精确控温,这是保证非晶态形成的关键。在连续制备大尺寸样品的高强度工作中,一套关键的温控模块因长时间超负荷运行而突发故障,导致一整炉价值不菲的高纯度金属原料瞬间晶化,化为废料。

这已经是本周内的第三次重大失败。看着监控屏幕上那条代表晶化的尖锐放热峰,李工紧绷了数周的神经骤然断裂。他没有怒吼,没有抱怨,只是猛地一拳砸在控制台上,然后双手捂住脸,肩膀剧烈地颤抖起来,压抑的呜咽声在嘈杂的设备轰鸣中微不可闻。

“老李……”团队负责人走上前,想拍拍他的肩膀,手伸到一半却停住了。他知道,任何言语在此刻都显得苍白。这种眼睁睁看着心血付诸东流,而时间一分一秒流逝的无力感,足以击垮最坚强的人。

消息传到陈北玄那里,他没有责备,只是让后勤部门强制安排李工休息四十八小时,并派了心理辅导员进行干预。同时,他指示设备部门,不惜一切代价,立刻寻找备用温控模块,或启动紧急采购。

然而,淬火的过程,并非只有碎裂。

就在李工崩溃的同一时间,Path A区域传来了截然不同的消息。

面对“炎龙”炉内材料性能的剧烈波动和异常晶粒长大,苏桐带领的分析小组采纳了陈北玄之前的建议,不再将其简单视为工艺失败,而是作为极端条件下材料行为的“数据富矿”进行深度挖掘。

他们利用最新的微区成分分析技术,对那些性能迥异的样品进行了地毯式扫描。终于,在一个性能意外提升的样品中,他们在一个异常长大的晶粒边界处,发现了一种极其微量、此前从未被重点关注的稀土元素——钆的异常富集!

这种钆元素并非他们主动添加,推测可能来源于某批原料中极其微量的杂质。

这个发现让所有人心头一震!Path C的稀土研究刚刚证明了稀土元素在界面处的神奇作用,难道在Path A的陶瓷体相中,某些稀土元素也能扮演类似的“微结构调控者”角色?

“不是所有的稀土元素都有益,也并非所有的‘杂质’都是有害的!”苏桐激动地向陈北玄和赵磊汇报,“我们推测,钆元素在超高温下偏聚到晶界,可能起到了‘钉扎’作用,抑制了其他方向晶界的迁移,反而促使材料形成了某种更稳定的、性能更优的微观结构!”

这完全颠覆了传统材料学追求极致纯净的理念!它意味着,在极端条件下,可控的、有益的“掺杂”或“污染”,可能成为突破性能瓶颈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