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北玄立刻下令:“Path A和Path C,立即就‘稀土元素(包括钆及其他相关元素)对碳化硅陶瓷高温烧结过程中晶界演化及性能影响’成立联合课题组!集中力量,攻克这个新方向!”
与此同时,“火种”实验室也迎来了自己的“淬火”时刻。
崔浩团队在尝试将“灵枢”打印的功能结构单元与Path B的新型非晶-陶瓷复合样品进行集成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两种材料的声阻抗和热膨胀系数差异巨大,在模拟冲击测试中,功能单元要么被瞬间震碎,要么因热应力不均而剥离。
连续失败后,崔浩提出了一个极其大胆的想法:“既然无法完美匹配,我们何不‘以柔克刚’?在功能单元与主体装甲之间,打印一层我们设计的、具有极高阻尼和弹性变形能力的‘软质过渡层’!”
这个过渡层本身也是一种复合材料,由高分子弹性体和微小的空心玻璃微球构成,其结构同样由“灵枢”技术打印而成,内部充满了复杂的多孔吸能结构。
这是一个冒险的尝试,因为引入软质层可能会降低整体刚度。但没有时间犹豫了。
他们连夜设计、调试、打印。当带着“软质过渡层”的集成样品再次被送上测试台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冲击测试启动!
高速摄像机记录下,冲击波在到达功能单元前,被那层奇特的过渡层有效地吸收、分散,其内部的空腔结构在瞬间被压缩、变形,如同一个微型的减震器。功能单元完好无损!并且,其内部的压电结构成功产生了比之前单独测试时更稳定、更持续的电信号输出!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崔浩团队爆发出热烈的欢呼。这不仅仅是功能单元的存活,更证明了一种全新的、通过结构设计来实现异质材料在极端载荷下协同工作的可能性!
淬火,是金属经历烈火的灼烧后,投入冰水的瞬间。其结果,或是变得更加坚硬锋利,或是因内应力而碎裂崩解。
在“临界”状态下的深蓝实验室,李工的崩溃,是人性在极限压力下的真实写照;而Path A对“有益杂质”的发现,以及“火种”实验室“以柔克刚”的成功,则是智慧与毅力在淬炼中迸发出的璀璨火花。
碎裂与新生,绝望与希望,在这座科技的熔炉中交织、碰撞。他们正在经历的,是一场对技术、对意志最极致的淬火。而所有人都明白,最终的“锋刃”,必须在这场淬火中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