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高原上的极限测试(2 / 2)

“控制器报出‘散热风扇转速不足’故障!”

高原稀薄的空气导致风冷散热效率急剧下降,原本在平原设计裕量足够的散热系统,在这里显得力不从心。

“降低负载!启动辅助散热措施!”陈北玄果断下令。钱师傅和保障人员立刻抬出准备好的便携式液氮冷却装置,对关键散热部位进行强制降温。

测试在磕磕绊绊中继续。他们记录了动力包在不同海拔(通过移动测试点实现)、不同温度、不同负载下的详尽数据:效率的变化、温升的曲线、控制参数的漂移、甚至是一些在平原从未出现过的、极其细微的电磁干扰现象。

白天,他们在烈日和狂风中坚守;夜晚,则在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中,围着小小的取暖器,分析白天的数据,讨论解决方案。高原反应折磨着每一个人,嘴唇干裂,脸上脱皮,但没有人抱怨。小张甚至因为缺氧和过度劳累,一度晕倒在测试台旁,被吸氧救醒后,第一句话就是问数据保存了没有。

最惊险的一次,是在进行大过载爬坡模拟测试时,由于持续的低温导致某个传感器接插件内部凝霜,接触电阻增大,反馈回错误的位置信号,导致电机瞬间扭矩失控,整个测试台剧烈震动,发出可怕的金属撞击声!

“紧急停机!!”陈北玄的吼声几乎撕破喉咙。

电源被切断,现场一片死寂。所有人都吓出了一身冷汗。经过仔细检查,发现是传动轴的一个安全销在巨大冲击下被剪断,保护了更核心的部件。

“是凝霜!高原低温环境下,必须考虑接插件的密封和防冷凝问题!”陈北玄指着那个出问题的插头,语气凝重。这是一个在平原绝对无法发现的潜在故障点。

这次意外让团队更加谨慎,也让他们收集到了极其宝贵的故障模式数据。

在高原奋战了近一个月,先遣队带着几大箱珍贵的测试数据和一身高原烙印(黝黑的皮肤和干裂的嘴唇),疲惫而又兴奋地返回了719厂。

这次高原极限测试,虽然过程充满艰辛和风险,但其价值无可估量。它不仅验证了动力包核心功能在极端环境下的可行性,更重要的是,暴露出了数十个在平原实验室无法发现的 design fw(设计缺陷)和潜在故障模式,涉及散热、密封、材料低温性能、电子设备抗干扰等方方面面。

陈北玄立即组织团队,对照测试数据,对动力包的设计进行了几十处的修改和优化:重新设计了散热风道和风扇选型;为所有对外接口增加了更严格的密封和防水防潮措施;更换了部分不耐低温的橡胶密封件和线缆;在控制软件中增加了针对高原低气压环境的补偿算法……

这些基于鲜血和汗水换来的经验进行的改进,极大地提升了“麒麟”动力系统的环境适应性和可靠性。当全尺寸样机最终开始总装时,其动力包已经是一款经过高原严酷环境淬炼、脱胎换骨的成熟产品。

高原的风雪,未能阻挡“麒麟”的脚步,反而如同一位严苛的导师,用它独特的方式,为这头即将出世的钢铁巨兽,完成了至关重要的一次淬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