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寒门学霸替嫁竟然入了豪门 > 第52章 时间折叠,创业梦想的种子

第52章 时间折叠,创业梦想的种子(1 / 2)

笔尖落在“预算”两个字上,停了许久。

苏雨宁没动,手指虚搭在笔杆上,目光穿过书桌一角那杯凉透的茶。水汽早散尽,杯壁冷得像凌晨的窗。她听见卧室方向传来顾砚辞翻身的声音,床板轻响了一下,随即归于安静。

她把笔转了个方向,翻开新页。

白天在家具城,他说:“以后我回来晚,若你还在等,至少这儿坐着舒服。”

那句话本来只是随口一接,可现在回想起来,却像一根线,轻轻扯开了什么。

她盯着屏幕,新建文件夹,输入密码。界面跳转,光标闪烁。她敲下一行字:《初光计划——可行性分析草案》。

不是冲动。这个念头压在心里好几年了。她读研时做的课题是社区服务模型优化,导师当时就说:“这思路能落地,就是没人愿意从小处做起。”后来她进大公司做项目管理,越看越清楚——很多所谓创新,不过是资本堆出来的壳子。真正需要解决的事,反而没人碰。

她想做的,是一件轻的事。不靠烧钱,不靠站队,只靠内容和设计,把一些被忽略的生活细节重新理一遍。比如社区老年食堂的菜单怎么排才有人愿意吃,比如年轻父母最头疼的临时托育能不能用共享空间解决。

想法零散了很久,今天第一次,她决定把它当成正经事来推。

她调出三份行业报告,分屏对照。左手边是去年民政发布的社区服务白皮书,中间是某连锁养老品牌的运营数据,右边是一份第三方调研里关于“居民真实需求”的原始问卷统计。她的脑子像是被拧紧的发条,一点一点加速。

凌晨三点零七分。

整栋楼彻底黑下来,电梯指示灯熄了,走廊感应灯也再没亮过。只有她书房的灯还亮着,像深夜海面上唯一一盏不灭的航标。

她的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眼睛扫过每一行数据,自动过滤冗余信息。哪类服务复购率最高?不是高端定制,而是价格透明、流程简单的基础项。哪些区域存在明显供给空白?不是一线城市核心区,反而是新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的老小区。

她记下两条关键点:

1. 现有模式重资产投入,导致运营僵化,无法灵活响应需求变化。

2. 用户教育成本高,不是因为不想参与,而是信息传递方式太官方、太枯燥。

解决方案的方向慢慢浮现:轻资产启动,以内容为抓手,先做试点传播,再撬动本地资源合作。她写下初步框架——“内容赋能+空间共营”,又在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她的思维始终处在一种奇异的清明中。这不是熬夜硬撑的状态,而像清晨跑步后那种头脑通透的感觉,只不过持续得更久、更深。她知道这是“那一个小时”来了。

每天凌晨三点到四点,她都会自然醒来。从小就是这样。起初以为是压力大,后来发现只要作息规律,这个时段必定清醒。她试过继续睡,睡不着;也试过躺着不动,结果脑子越来越清楚,干脆起床做事。久而久之,她养成了在这段时间处理最难的任务的习惯——写论文、备考、做方案,全靠这一小时偷偷往前赶。

别人以为她是天赋加努力,其实只有她自己知道,这一个小时,抵得上白天三个钟头。

墙上的挂钟指向三点四十六,她合上两份pdF,打开本地政务公开平台,检索近半年与“社区微更新”相关的招标公告。数量比预想多,其中好几个项目中标金额不足十万,说明政府也在尝试小切口试点。

她眼睛亮了一下,迅速摘录关键词:服务外包、非营利机构优先、需提交运营方案。

机会确实存在。

正准备整理成表格时,身后传来轻微的脚步声。

她没回头,但手指顿住了。

顾砚辞站在门口,穿着深灰睡袍,头发微乱,显然是刚醒。他没开主灯,只是看了眼书房亮着的光,然后走近几步,停在门框边。

他看见她面前摊开的屏幕,三块窗口全是密密麻麻的数据图表。她左手边放着一本笔记,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做了标记,右下角画了个小小的灯泡符号。她本人微微前倾,眉头轻锁,嘴唇无声地动了一下,像是在默念某个数字。

他站了几秒,没说话。

她察觉不到他。那种状态下,外界的声音像是隔着一层水传进来,模糊不清。她只知道自己的脑子还在跑,一条逻辑链刚推到一半,不能断。

顾砚辞退后半步,轻轻带上了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