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灯的光圈落在书页上,苏雨宁把笔尖停在“现金流折现模型”那一行,轻轻呼出一口气。她没看手机时间,但身体知道——快了。
窗外一片漆黑,整栋楼都睡着了。顾砚辞早上被医生叮嘱必须卧床静养两周,昨晚九点就进了房间。她送完药、关好书房门后,也回卧室躺下。闭眼时盯着天花板,脑子却像上了发条。
三点整。
她睁眼,心跳平稳,意识清晰得像刚睡足八小时。翻身下床,动作轻得地板都没响。她换了件厚实的家居服,走到书桌前坐下,翻开那本《城市基建投资评估模型》,从抽屉里取出一个深蓝色硬皮笔记本。
第一页写着:“目标:掌握基础建模逻辑,能独立拆解政府专项债项目回报结构。”
她翻到昨天标记的位置,开始读。这一段讲的是公共项目收益预测中的外部性折算方式,术语密集,案例抽象。她逐句划重点,遇到不懂的立刻查资料,一边写笔记一边画流程图。
她的阅读不是线性的。一句话读完,大脑自动拆解成三个问题:这个假设成立的前提是什么?数据来源是否可验证?如果换个城市级别,参数要怎么调?这些问题在别人可能需要半天琢磨,她现在用几分钟就能理清路径。
一页纸,她啃了二十分钟。翻页时手指在纸角顿了一下,发现有点凉。屋里空调设定在24度,但她额头微微出汗。这种状态她熟悉——思维跑得太快,身体跟不上。
她起身倒了杯温水,喝了一口,站了几秒让呼吸平复。再坐回去时,眼神更稳。
客厅传来极轻微的响动。
她笔尖一停,耳朵竖了起来。是布料摩擦的声音,还有拐杖轻点地面的闷响。顾砚辞起来了。
她没动,也没回头。他知道她在书房,但从不会这时候进来打扰。上一次他半夜出来喝水,看见她伏案写字,只站在走廊看了几秒,又默默回去了。
脚步声靠近,停在书房门外。
门缝透出一线光。他的影子斜斜地压在地上,没动。三秒钟后,脚步退了回去。
她低头继续写。
四十五分钟后,她合上书,把笔记本翻到最后一页,写下一行字:“day 1 \/ 外部性折算方法初步理解,需补充地方财政数据样本。”然后在页脚添了一句:“这一步,没人替我走。”
她伸了个懒腰,肩颈僵得厉害。眼睛干涩,但脑子还清醒。这是“时间折叠”的尾声,再过十分钟,那种超常的敏锐就会慢慢褪去,回归正常节奏。
她起身拉上窗帘,顺手把台灯关了。黑暗涌进来,房间里只剩电子钟显示的红色数字:03:58。
回到床上时天边已经泛灰。她闭上眼,没让自己去想明天早会的议题,也没回忆刚才学的内容。现在最要紧的是补两小时深度睡眠,否则白天撑不住。
迷糊间听见卫生间传来水声,接着是拐杖靠墙的声音。应该是顾砚辞起来洗漱了。她没睁眼,也没出声。
六点半,闹钟震动。
她准时睁眼,坐起身,脑子沉了一瞬,很快清醒。洗漱、换运动服、扎马尾,动作利落。出门前看了眼厨房,餐桌上摆着一杯蜂蜜水,旁边是空玻璃杯和小勺。
她没碰,直接下楼跑步。
七点十分回来,浑身是汗。冲完澡出来,顾砚辞已经在餐桌旁看新闻,左臂仍吊着,右手拿着平板。
“跑了多久?”他问。
“四十分钟。”她擦着头发,“配速比上周快了半分钟。”
他抬眼看了看她:“脸色不太好。”
“还好。”她走进厨房热牛奶,“昨晚睡得断。”
“又熬夜了?”他语气没起伏。
“不算熬。”她端着杯子出来,“就是睡前看了会儿专业书,后来睡着了又被个概念绕醒,干脆起来理了理。”
他盯着她看了两秒:“哪个概念?”
“政府投资项目里的非市场定价机制。”她说得自然,“比如公园改造不收费,怎么算社会效益转化率。”
他没接话。这类话题他懂一点,但不深。他只知道她以前做咨询时接触过城投项目,但从没见过谁会为了搞懂一个术语凌晨爬起来推演。
他放下平板:“你最近……是不是每天都这样?”
“哪样?”
“晚上看书看到很晚,早上又起得特别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