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喘息(1 / 2)

民国二十七年二月六日,黄昏。浙西仙霞岭北麓,一个名为“云雾坳”的隐秘山谷,暂时收容了历经九死一生、跋涉而至的天目山-游击队联合部队。昨日在“野狼峪”做出的南下决策,以及断后部队的英勇牺牲,为主力换来了宝贵的转移时间。然而,部队并未脱离险境。官兵们饥寒交迫,伤病缠身,弹药粮秣将尽,士气低落到了极点。暂时的驻足,并非安全,只是为了更艰难的跋涉积蓄最后一丝力气。生存,仍是悬于一线的最严峻课题。

“云雾坳”深处一处较大的天然岩洞内,汽灯的光晕摇曳,映照着与会者一张张疲惫、憔悴却强打精神的面孔。宋希濂、周明远、刘久山、陈致远、李慕华、徐锐、王民生、张云鹤(已率断后部队余部归还,形容枯槁)、赵锡田、马富贵等人围坐,中间的地图上,代表我军的红色箭头艰难地伸入仙霞岭边缘,四周仍是代表日军的蓝色箭头环绕。

王民生首先发言,声音沙哑得几乎难以听清:“师座,政委,刘司令……情况……很糟。清点结果,全军现有战斗人员四千一百余人,非战斗人员(机关、卫生队、轻伤员)约八百人。粮食……全部集中起来,只够煮三天稀粥,还是按最低标准。盐巴彻底没了。药品……除了草药,西药全部用光。重伤员……又走了十七个。” 他说不下去了,低下头,肩膀微微颤抖。

一阵死寂般的沉默。数字背后,是触目惊心的伤亡和难以想象的困难。

张云鹤打破沉默,声音低沉:“断后营……回来了二百一十三人,牺牲了四百多弟兄……池田这条老狗,咬得太狠了。” 他眼圈通红,拳头紧握。

赵锡田补充:“部队极度疲劳,非战斗减员严重,冻伤、腹泻、虚弱不堪,战斗力不足平时三成。弹药平均每人不到二十发,手榴弹人均不足一枚。”

刘久山拧着眉头:“这仙霞岭,咱们游击队以前活动过,山高林密是不假,可也穷得叮当响,村子少,人家散,筹粮极其困难。鬼子虽然大部队一时进不来,可小股部队和特务肯定已经渗进来了。”

李慕华汇报情报:“截获的电文显示,池田旅团主力在‘野狼峪’扑空后,正分兵多路,向仙霞岭外围搜索前进,并加紧封锁进出山的要道。日军航空兵侦察频率增加。同时,‘戚七’有片段信息传来,提及海外侨胞筹集的药品可能已到浙南,但如何运进来,仍是天大难题。”

徐锐报告内部情况:“士气……很低落。逃亡现象开始出现,昨天夜里跑了十几个,都是实在熬不住的新兵。部分官兵对前途绝望,怨言四起。内部团结也受考验,为了一口吃的,两军士兵间已有小摩擦。”

周明远声音沉重但坚定:“同志们,现在是咱们最难的关口!退,是死路。进,前途未卜。但无论如何,不能垮!当务之急是三件事:找吃的,治伤员,稳军心!必须立刻拿出办法!”

陈致远接口:“周政委说得对。我们游击队在这片山区还有点老关系,我立刻派人,想办法联系山里的‘棚民’(山区流动人口)和可靠山民,看能不能换点粮食、盐巴和草药。但量不会多,要有思想准备。”

众人议论纷纷,焦点集中在如何解决生存危机和稳定部队。

宋希濂一直沉默地听着,目光扫过地图,又扫过眼前这些同生共死的战友,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哭穷、叫苦,解决不了问题!我们现在还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仙霞岭,就是我们的新战场!生存下去,就是胜利!”

他决断道:“方针是:就地休整,生产自救,积极侦察,伺机破局!”

他具体部署:“一、立即开展生产自救运动: 王处长总负责!以连为单位,组织所有能行动的人员,由游击队同志指导,上山采集一切可食用的野菜、野果、块茎;组织狩猎队,捕猎野兽;寻找山泉,尽量烧开水。统一分配食物,领导干部、党员带头,吃最差的!同时,组织人力,搭建简易窝棚,防寒保暖!”

“二、全力救治伤员,稳定军心: 周政委、陈政委负责!将所有医务人员和草药集中使用,全力抢救伤员。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深入班排,与官兵同甘共苦,讲述长征故事、抗联精神,坚定抗战必胜信念!对动摇逃跑人员,以教育为主,但重申战场纪律,必要时严格执行!两军之间,要强调兄弟情谊,共度难关!”

“三、积极侦察,摸清敌情我情: 高天亮!‘猎影’队与游击队侦察分队混合编组,立即向仙霞岭纵深和外围进行侦察。任务:一、寻找更安全的隐蔽地和可能的水源、食物资源;二、摸清日军小股部队活动规律和封锁线漏洞;三、尝试寻找并联系山里的百姓,建立联系。刘司令,这方面请您多费心!”

“四、加强与外界联系,寻求生机: 李参谋,想尽一切办法,恢复与‘戚七’的稳定联络,了解药品转运的具体进展和可能路线。同时,尝试侦察日军通讯,寻找其补给线的弱点。”

“五、军事戒备,防止偷袭: 张团长、赵团长、马团长,立即部署警戒哨,控制制高点,完善防御工事,防止日军小股部队偷袭或特务破坏。”

“同志们!”宋希濂目光扫过众人,“我们现在是虎落平阳,但绝不是病猫!只要骨头硬,心气足,就一定能熬过去!执行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