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破晓。天目山群峰被凛冽的寒雾笼罩,但比寒风更刺骨的,是大战将至的肃杀之气。昨日“猎影”观察哨发现的日军大规模集结,如同敲响的战鼓,宣告了敌人蓄谋已久的冬季大扫荡正式拉开序幕。宋希濂和他的战士们,在经历了短暂而紧张的休整后,面临着建军以来最严峻的考验——抗击兵力、火力均占绝对优势的日伪军联合围剿。根据地的生死存亡,系于一线。
师部指挥所内,烛火通明,烟气缭绕。所有团级以上军官、主要部门负责人悉数到场:宋希濂、周明远、李慕华、张云鹤、赵锡田、马富贵、高天亮、徐锐、林婉华、王民生,以及炮营营长、工兵连长等,人人面色凝重,紧盯着墙上巨大的防御态势图。
李慕华首先指着地图进行敌情通报,语速快而清晰:“综合各方情报确认,日军此次扫荡,由独立混成第四旅团旅团长浅野少将统一指挥。总兵力超过一万两千人!包括其直属部队、配属的日军第22师团步兵第86联队、一个山炮兵大队、一个战车中队(轻型坦克8辆),以及伪‘浙西保安司令部’下属的两个团约三千人。其主力分三路:东路,步兵第85联队附战车,沿黑云岭-望天台轴线主攻;西路,第86联队,经野狼谷,侧击我西山阵地;中路,独立混成旅团直属部队及伪军,沿河谷推进,企图中央突破。其先头部队已与我前沿警戒哨接火!航空兵侦察频率急剧增加!”
张云鹤一拳砸在地图上:“狗日的小鬼子,真是下了血本!来吧,老子正好缺武器弹药,他们倒送上门来了!”
赵锡田眉头紧锁:“敌军兵力是我三倍有余,炮火、坦克占绝对优势,还有空中支援。硬拼肯定不行。我建议,还是采取‘梯次防御、节节抵抗、诱敌深入、伺机反击’的老战术,利用地形和工事,一点点消耗他!”
高天亮补充特种作战角度:“鬼子肯定还会派小股部队渗透,破坏我指挥系统和后勤。‘猎影’队已做好准备,随时猎杀敌特工和突击队。建议在各要点之间建立秘密机动通道,便于支援和反击。”
马富贵担忧后勤:“这么大规模的仗,弹药消耗是天文数字。库存最多支撑高强度战斗五天。粮食还好,但伤员激增,药品压力巨大。”
周明远强调政治工作:“要告诉全体指战员,这是一场生死存亡之战!要发扬我军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作风!同时,要加强防奸反特,稳定民心,防止动摇!”
工兵连长汇报:“主要阵地工事已加固,反坦克壕、雷区基本完成。但应对重炮轰击和坦克冲击,效果如何,还需实战检验。”
炮营营长表示:“炮弹紧缺,只能保障重点目标射击,必须精打细算。”
众人议论纷纷,焦点集中在如何以弱胜强,最大限度保存自己、消耗敌人。
宋希濂静听良久,目光锐利地扫过地图上敌我双方的箭头,最终决断:“鬼子来势汹汹,想一口吞掉我们!没那么容易!天目山,就是铜墙铁壁!我们的方针是:依托有利地形和坚固工事,实行积极防御!要点固守,机动歼敌!把每一座山头、每一道隘口,都变成鬼子的坟场!”
他具体部署:“一、主力防御部署: 张云鹤团,坚守望天台主阵地及前沿支撑点,这是敌人的主攻方向,必须像钉子一样钉在那里!赵锡田团,负责西山侧翼,确保主阵地安全,并作为预备队。马富贵团,担负根据地核心区守备和机动增援任务。”
“二、炮兵运用: 全师炮兵由李参谋统一指挥,分散配置,隐蔽伪装,集中火力打击敌密集队形、指挥所和坦克!没有命令,不准轻易开火!”
“三、特种作战与游击配合: 高天亮‘猎影’队,作为‘救火队’,随时支援危急方向,猎杀敌重要目标。沈青山游击队,广泛开展地雷战、破袭战,骚扰敌后勤,疲惫敌军。”
“四、后勤与医疗: 王处长、林处长,后勤和医疗前移!弹药、粮食、药品要直接送到阵地!野战医院做好接收大量伤员的准备!”
“五、指挥与通讯: 师指挥所前移!确保通讯畅通!各阵地必须独立作战,也要相互协同!”
“同志们!”宋希濂声音铿锵,“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要让鬼子每前进一步,都付出血的代价!打出天目山军民的威风!执行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