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途中起波折(2 / 2)

林逍笑了笑,给她夹了块土豆丝:“慢点吃,不够再买。”旁边的鲁州大哥也买了一份盒饭,边吃边说:“这趟车的盒饭味道确实地道,比济州到申城那趟车的好吃多了,那边的盒饭都是凉的,还没盐味。”工程师也买了一份,但没怎么吃,扒了几口饭就放下了,依旧愁眉苦脸的。

下午的时候,火车驶进了山区,窗外的风景从平原变成了连绵的山峦。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偶尔能看到山间的小溪,溪水清澈见底,顺着山势流淌。沈歌趴在车窗上,看得目不转睛,她从小在上海长大,后来又去了东北山区,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景色,既有南方山水的秀美,又有北方山峦的雄浑。

“你看那座山,形状好奇怪啊!”沈歌指着远处的一座山峰,山峰的顶部是平的,像被人用刀削过一样。林逍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那是燕岭山脉的余脉,过了榆关就是华北平原了,到时候风景又不一样了。”他从行李包里掏出一本泛黄的《中药材科普大全》,这是他从县城书店淘来的,平时上山打猎时总会带着,既能识别药材顺手采些回家,心里还盘算着以后能不能收购周边山民的药材,甚至在农场周边开辟地块种植药材,多一条增收的路子。

“这是什么书啊?”沈歌凑过来,好奇地问。“中药材科普大全,上山打猎的时候能认认药材,采点回来既能自己用,也能拿去镇上药材铺卖。”林逍翻到其中一页,指着上面的图片说,“你看这个,柴胡,能退烧;还有这个黄芪,补气的,都是山里常见的宝贝。我还琢磨着,以后能不能收点山民采的药材,量大了还能往县城送,要是条件允许,在农场种点也行。”

沈歌看着书里的图片,认真地听着林逍讲解,时不时点点头。鲁州大哥也凑过来看:“兄弟,你这想法好啊!咱们鲁州那边就有不少人种药材,像金银花、丹参都好活,卖价也不错。你懂药材的话,这生意准能成!”三人凑在一起,围着书本聊了起来,工程师也偶尔抬起头听几句,脸上的愁容渐渐淡了些。

傍晚的时候,火车经过榆关。林逍叫醒正在打盹的沈歌:“快醒醒,到榆关了!”沈歌揉了揉眼睛,凑到车窗边,只见远处的榆关城楼巍峨耸立,城墙上的砖缝里长满了杂草,城楼的匾额上“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苍劲有力,在夕阳的余晖下泛着金色的光芒。

“这就是榆关啊!”沈歌惊叹道,她在课本里见过榆关的介绍,知道这是长城的起点,是关内关外的分界线。火车缓缓驶过榆关站,站台上挂着“欢迎旅客”的横幅,有不少旅客下车拍照留念,毕竟在当时,能亲眼看到榆关的人并不多。

过了山海关,窗外的风景彻底变了,平原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连绵的丘陵和农田。地里种的不再是东北的麦子,而是玉米和高粱,长势喜人。村庄里的房屋也和东北不一样,大多是砖瓦房,屋顶铺着青瓦,院子里种着石榴树和枣树,充满了华北地区的特色。

晚上的时候,车厢里的旅客大多睡了,只有少数人还在低声聊天。林逍检查了一遍行李,又摸了摸贴身的钱袋,确认都稳妥后,才躺在铺位上。沈歌靠在他的肩膀上,轻声说:“林逍,我觉得这趟火车坐得挺有意思的,虽然慢,但能看到这么多风景,比下乡的时候好多了。”

林逍笑了笑,摸了摸她的头发:“你以前下乡坐的车太挤了,这趟卧铺已经算好的了。我倒是觉得挺折磨的,坐得腰酸背痛,要是能飞过去就好了。”他这辈子确实没坐过几次长途火车,更关键的是前世早已习惯了高铁飞机的快捷舒适,几个小时就能跨越大半个中国,如今这四十八个小时的绿皮火车旅程,对他来说实在是种煎熬。

“以前下乡的时候,我和其他知青挤在硬座车厢,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只能靠在车厢上,有时候还要给老人小孩让座,几十个小时下来,腿都麻了。”沈歌的声音带着回忆的味道,“那时候觉得能有个座位就好了,现在能躺着,还有你陪着,我觉得特别满足。”

林逍心里一暖,紧紧握住她的手:“以后咱们再也不用坐那么挤的火车了,等咱们订婚以后,攒点钱买辆汽车,想去哪就去哪。”虽然1982年的汽车还是稀罕物,但林逍靠着养殖场和打猎,已经攒了不少钱,买辆汽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半夜的时候,列车员又来查了一次票和手续,林逍把介绍信和身份证明递过去,核对无误后,列车员叮嘱道:“明天上午会到廊州站,停车十五分钟,要下车买东西的话别走远了。到申城还有一天多,保管好自己的行李。”林逍点点头,把手续收好,又躺下继续休息。

第二天一早,林逍是被火车停靠的震动吵醒的。窗外已经亮了,廊州站的站台很热闹,有不少小贩在叫卖当地的特产,比如酥脆的大麻花和芝麻糖。沈歌也醒了,揉着眼睛说:“咱们要不要下车买点东西?听说廊州的大麻花很有名。”

“好啊,我去买,你在车厢里等着,看好行李。”林逍说着,拿起钱包下了车。站台上的小贩很热情,看到林逍过来,纷纷推销自己的商品:“同志,买点大麻花吧,刚炸出来的,又香又脆!”“芝麻糖,甜滋滋的,给家里孩子带点!”林逍买了两斤大麻花和一斤芝麻糖,又买了几个刚出锅的肉包子,才回到车厢里。

沈歌接过大麻花,咬了一口,外皮酥脆掉渣,里面带着淡淡的甜味,确实好吃。两人坐在小桌子旁,吃着肉包子和大麻花,看着窗外的风景。火车驶离廊州站后,窗外的农田越来越多,地里的玉米已经长到一人多高,叶片翠绿,随风摆动,偶尔能看到农民在田埂上除草,戴着草帽,手里拿着锄头,辛勤地劳作着。

“这玉米长得真好啊,比咱们农场的还壮实。”沈歌好奇地看着窗外,她在东北山区种过玉米,但华北平原的玉米长势显然更盛。林逍点点头:“廊州这边水土好,光照足,玉米长得自然好。过了济州,往南走就能看到水稻了,申城那边更是水网密布,稻田成片。”

中午的时候,林逍又买了两份盒饭,这次的盒饭是米饭和炒菜,有一份鱼香肉丝和一份炒青菜,味道比昨天的红烧肉盒饭还要好。沈歌吃得很开心,边吃边说:“没想到火车上的盒饭这么好吃,比我以前在知青点吃的好多了。”

下午的时候,火车抵达济州站,鲁州大哥要下车了,临走前和林逍握了握手:“兄弟,到了申城要是有啥麻烦,就去申江路的机床厂找我表弟,他在那边当车间主任。以后要是做药材生意,也能来鲁州找我,咱们那边药材多,我帮你搭线!”林逍连忙道谢,把大哥的话记了下来。工程师也在济州站下了车,据说要去当地派出所再问问失窃的情况,临走前对林逍说了声“谢谢”,脸上的愁容比之前淡了些。

大哥和工程师下车后,车厢里空了些。林逍又拿出那本《中药材科普大全》翻看,沈歌靠在一旁看着窗外的风景,偶尔和林逍说几句话。火车驶过宁江大桥的时候,沈歌激动地叫醒林逍:“林逍,你看!宁江大桥!”林逍凑到窗边,只见一座雄伟的大桥横跨在宁江上,桥上行驶着汽车和火车,桥下是宽阔的宁江,江水呈黄褐色,水面上有几艘万吨货轮缓缓驶过。

“这就是宁江大桥,是咱们自己建的第一座宁江大桥。”林逍语气里带着自豪,这座大桥在当时是中国的骄傲,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它的名字。沈歌点点头,眼睛里满是惊叹,她从来没见过这么雄伟的建筑,一时间看得入了神。

天黑的时候,火车驶进了江南地区。窗外的村庄里亮起了灯光,星星点点的,像天上的星星。田野里的水稻在夜色中泛着淡淡的光泽,空气中似乎都带着一股水稻的清香。林逍靠在铺位上,看着沈歌熟睡的脸庞,心里充满了期待——还有大半天就能到申城了,就能帮沈歌取回父母的遗物,然后赶紧回到农场,准备和她的订婚仪式,顺便把种植药材的想法跟父母商量商量。

火车继续在夜色中行驶,“哐当哐当”的车轮声像是在倒计时,提醒着林逍和沈歌,他们的上海之行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