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七点,列车终于驶入哈尔滨火车站。透过车窗,能看到车站的主楼是座俄式风格的建筑,绿色的尖顶,白色的墙体,窗户是拱形的,显得格外气派。站台上人来人往,提着行李的旅客、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推着小车卖零食的小贩,热闹非凡。列车停稳后,林逍叫醒沈歌,帮她整理了一下头发,又检查了一遍手续和行李:“走吧,咱们先去取换乘的车票,然后找地方逛逛。”
下车后,林逍带着沈歌直奔军人优先窗口。哈尔滨火车站比佳木斯火车站大得多,候车室分为普通候车室和军人候车室,窗口也分了普通窗口和优先窗口。优先窗口前没什么人,林逍把介绍信、公函和身份证明递过去,说道:“同志,取两张六月四号哈尔滨到上海的56次特快卧铺票。”
窗口里的工作人员接过手续,仔细核对了信息,又看了看林逍递过去的民兵身份证明和臂章,很快就取出了两张车票,递过来说:“56次特快晚上十一点零五分开车,在五号站台上车。保管好手续,进站的时候还要检查。”林逍接过车票,道谢后,带着沈歌去了军人候车室。
军人候车室比普通候车室干净整洁得多,长条木椅上铺着蓝色的垫子,屋顶的吊扇擦得干干净净,墙角还有个保温桶,供应热水。林逍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让沈歌看着行李,自己去打了两杯水:“先喝点水,休息一下,咱们还有四个小时,去逛逛哈尔滨的街景,再买点吃食。”
从火车站出来,一股凉爽的晚风扑面而来。哈尔滨的街道比佳木斯宽阔得多,两旁的建筑大多是俄式风格,尖顶、拱门、浮雕,显得格外有特色。街道上的行人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有穿着制服的工人,有穿着连衣裙的姑娘,还有背着书包的学生。路边的路灯已经亮了起来,橘黄色的灯光照亮了街道,也照亮了路边的店铺。
“先去秋林公司逛逛吧,那是哈尔滨最有名的商店。”林逍牵着沈歌的手,沿着街道往前走。秋林公司是座红色的俄式建筑,门口挂着“秋林食品商店”的招牌,里面灯火通明。走进店里,一股面包和香肠的香味扑面而来,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商品:俄罗斯风味的列巴、红肠、果酱,还有东北的特产人参、鹿茸、黑木耳。
“买点红肠和列巴吧,路上吃。”林逍说道,拿起一根红肠闻了闻,香味浓郁。店员穿着白色的工作服,戴着帽子,热情地介绍道:“同志,我们这红肠是正宗的哈尔滨红肠,用的是猪后腿肉,味道好得很。列巴也是刚烤出来的,还热乎着呢。”林逍买了两斤红肠和两个列巴,又买了些巧克力和水果糖,给晓梅和小雅带回去。
从秋林公司出来,两人又去了旁边的菜市场。菜市场里热闹非凡,摊位上摆满了新鲜的蔬菜、水果和肉类。有卖刚摘下来的黄瓜、西红柿的,有卖刚出锅的馒头、包子的,还有卖活鱼活虾的。林逍买了些新鲜的草莓和樱桃,又买了只卤鸡,打算晚上在火车上吃。
“林逍,你看那是什么?”沈歌指着路边的一个小摊,摊主正在制作一种圆形的小吃,上面撒着芝麻和白糖。“那是糖耳朵,哈尔滨的特色小吃,甜丝丝的。”林逍拉着沈歌走过去,买了两个,递给她一个:“尝尝,挺好吃的。”沈歌咬了一口,甜而不腻,带着芝麻的香味,忍不住点点头:“真好吃!比上海的糖糕还好吃。”
两人沿着街道继续往前走,来到了松花江畔。傍晚的松花江格外美丽,江风习习,吹散了白天的燥热。江面上有几艘游船缓缓驶过,船上的游客笑着闹着。岸边的柳树下,有不少人在散步、聊天,还有人在放风筝。远处的防洪纪念塔灯火通明,塔身上的浮雕清晰可见,记录着哈尔滨人民抗击洪水的历史。
“真热闹啊。”沈歌靠在江边的栏杆上,看着眼前的景象,感慨地说道。林逍从包里掏出纸巾,擦了擦她额头上的汗:“以后咱们有空,常来哈尔滨玩。等订婚以后,咱们再来这里,好好逛逛。”沈歌点点头,心里充满了憧憬。两人在江边待了一会儿,吹着江风,聊着天,直到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才往火车站走去。
回到火车站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林逍带着沈歌走进军人候车室,里面已经有不少人了。他找了个位置坐下,把买的吃食拿出来,和沈歌一起吃了点。邻座是位解放军战士,看到林逍放在桌上的民兵身份证明,笑着打招呼:“同志,你也是民兵?要去哪里?”“是啊,陪对象去上海取点东西。”林逍说道,递给他一根红肠,“尝尝,哈尔滨的红肠,味道不错。”
战士接过红肠,道谢后咬了一口:“味道真不错,比我们部队的香肠好吃。你们这介绍信办得齐全,还有公函,路上肯定顺利。”林逍笑了笑:“是啊,多亏了武装部的同志帮忙。”正说着,广播里传来了检票的通知:“各位旅客,哈尔滨到上海的56次特快列车开始检票了,请各位旅客携带好自己的行李和手续,到五号站台检票上车。”
林逍赶紧收拾好东西,牵着沈歌的手,跟着人流往五号站台走去。检票的时候,工作人员仔细核对了两人的介绍信、公函和身份证明,又检查了行李,确认无误后才放行。五号站台上,一列墨绿色的特快列车静静地停靠在那里,车身上印着“哈尔滨——上海”的字样,车头的信号灯亮着,像是在迎接旅客的到来。
“这就是56次特快,虽然叫特快,但是到上海也得四十个小时。”林逍说道,帮沈歌拎着行李,走进车厢。这节卧铺车厢比之前的102次列车更整洁一些,铺位上的床单和枕头套都是新换的,车厢顶部的吊扇也更干净。两人的铺位在12号和13号下铺,旁边已经坐了两位乘客,一位是穿着中山装的干部模样的人,另一位是带着孩子的妇女。
林逍把行李放进货架上,又把介绍信和身份证明放在小桌子上,扶着沈歌坐下。刚坐下,列车员就走了过来,核对了两人的车票和手续,登记了信息后,说道:“这趟车人多,保管好自己的行李和手续,晚上睡觉的时候锁好行李架上的箱子。”林逍点点头:“谢谢同志,我们会注意的。”
晚上十一点零五分,随着一声长长的汽笛声,56次特快列车缓缓驶出哈尔滨火车站。车轮与轨道摩擦发出“哐当哐当”的声音,比之前的102次列车更轻快一些。沈歌靠在车窗边,看着哈尔滨的夜景渐渐后退,路灯、建筑、街道,都慢慢变成了模糊的光影。
“累了吧?早点休息吧。”林逍帮沈歌铺好铺位,又把大衣盖在她身上。沈歌点点头,躺在铺位上,却没有立刻睡着。她想起了白天在哈尔滨的见闻,秋林公司的红肠、松花江的夜景、路边的糖耳朵,还有林逍对她的细心照顾。心里既期待着早日回到上海,取回父母的遗物,又有些舍不得离开东北的这片土地——这里有她的爱人,有她的家人,有她新的生活。
林逍坐在小桌子旁,看着沈歌渐渐睡着,脸上露出了温柔的笑容。他从口袋里掏出介绍信和身份证明,又检查了一遍贴身的钱袋,确认都稳妥后,才靠在椅子上休息。列车继续在黑夜里行驶,穿过松嫩平原,驶向遥远的上海。窗外的夜色深沉,只有列车的灯光照亮了前方的轨道,“哐当哐当”的车轮声,像是在诉说着一段跨越千里的旅程。
半夜的时候,列车员又来查了一次票和手续,林逍把手续递过去,核对无误后,列车员又叮嘱道:“下一站是长春站,停车十分钟,不要下车走远了,容易误车。”林逍点点头:“知道了,谢谢同志。”查完票后,车厢里渐渐安静下来,只剩下车轮与轨道摩擦的声音和旅客的呼吸声。
林逍躺在铺位上,却没有睡着。他想起了家里的父母和晓梅、小雅,想起了养殖场里的狍子和野兔,想起了三爷爷主持的订婚仪式。他知道,这次上海之行,不仅是为了帮沈歌取回父母的遗物,更是为了给她一个安稳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