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我在上海有个女儿 > 第12章 纸上理想与现实温度

第12章 纸上理想与现实温度(2 / 2)

张阿姨显然是提前联系过的,顾奶奶热情地招呼他们进屋,张罗着要倒水。她的背有些佝偻,走路缓慢,但脸上带着一种经过大风大浪后的平和笑容。然而,晓梦却敏锐地注意到,奶奶那双布满老年斑、关节有些变形的手,在倒水时有着不易察觉的颤抖;她那看似热情的笑容背后,眼神深处,却藏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如同秋日薄雾般的孤独与落寞。

大家围坐在小小的屋子里,张阿姨和肖霄关切地询问着顾奶奶的身体情况、生活上有什么困难。顾奶奶絮絮叨叨地说着,感谢街道和公司的关心,说都好,都好。她翻出一个用红布包裹着的、边缘已经磨损的相册,指给晓梦看里面她儿子年轻时的照片,眼神里瞬间迸发出一种异常明亮的光彩,但那光彩如同流星,转瞬即逝,随即又被更深的寂寥所淹没。“要是他在,也该成家立业了……”老人喃喃地说,声音轻得像一声叹息。

晓梦坐在小凳子上,安静地听着,看着。她之前准备好的那些问候语,一句也说不出来。她只觉得心里堵得慌,一种酸涩的情感在胸腔里弥漫。她忽然明白了父亲带她来的用意。法律条文可以规定子女的赡养义务,可以界定遗产的继承,可以维护老年人的权益,但它无法驱散这间小屋里日复一日的孤独,无法填补一位母亲失去唯一孩子后那巨大的、无法言说的精神空洞。

她默默地打开画板,拿出铅笔,没有征询同意,只是凭借着一股冲动,开始对着顾奶奶画起来。她画得很认真,很专注,铅笔在纸上发出沙沙的轻响。她画下了奶奶那布满皱纹却异常洁净的额头,画下了她那梳得一丝不苟的白发,画下了她那双盛满了故事与寂寞的眼睛,也画下了窗台上那两盆在逆境中依然努力绽放的茉莉。

当晓梦将那张素描递给顾奶奶时,老人戴上老花镜,仔细地端详着,看了很久很久。她的手指轻轻抚过画纸上自己的面容,眼眶渐渐湿润了。她抬起头,看着晓梦,声音有些哽咽:“画得真好……小姑娘,谢谢你……把我画得……还挺精神。” 那一刻,晓梦看到奶奶眼中那层薄雾似乎被吹散了一些,流露出一种真实的、被理解和看见的感动。

接着,他们又走访了几户人家。有因工伤残疾、生活拮据的老工人;有子女下岗、自身多病、靠微薄退休金艰难维持的老夫妻……每一家都有每一家的不幸,每一扇门的背后,都藏着一段被时代洪流冲刷过的、充满艰辛的人生故事。晓梦的话一直不多,她更多的是在看,在听,在用画笔记录。她画下了那些布满老茧的手,画下了那些写满沧桑的脸,画下了那些简陋却依然被努力维持着尊严的家。

回去的车上,晓梦一直很沉默,她抱着画板,望着窗外飞速倒退的街景,眼神里充满了与年龄不符的沉重与思考。

晚上,回到自己安静的房间,晓梦没有立刻开始写作业。她将下午画的那些素描,一张张铺在书桌上。那些黑白线条勾勒出的面容,远比任何书本上的案例都更加鲜活,也更加沉重。她想起了顾奶奶摩挲画像时那双含泪的眼睛,想起了那位残疾老工人谈到想申请补助却不懂流程时的无助,想起了那对老夫妻因为几块钱药费而互相推让的辛酸……

她拿出一个新的笔记本,在扉页上郑重地写下一行字:“‘萤火’法律援助与社会关怀实践笔记(构想)”。然后,她开始奋笔疾书:

“法律不仅是条文,更是人心。它应该是有温度的,能够照亮那些被遗忘的角落。”

“看到顾奶奶,我想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不仅关乎物质赡养,更应关注精神慰藉。社区是否可以建立更完善的志愿者陪伴制度?”

“很多老人不懂法,遇到问题不知如何维权。我们是否可以制作一些通俗易懂的、关于老年人常见法律问题(如赡养、继承、消费陷阱)的宣传画报?用图画的形式,就像我今天的画那样?”

“困难家庭申请救助流程复杂,是否可以探索由社工或志愿者提供‘一对一’的协助申请服务?”

“我想成立一个小组,就叫‘萤火’……也许力量微弱,但汇聚起来,总能照亮一点点地方。”

她的笔尖在纸上飞快地移动,思路从未如此清晰过。纸上那些关于公平正义的理想,在经历了今天下午那带着烟火气、甚至有些残酷的现实洗礼后,仿佛被注入了一种沉甸甸的、温热的生命力。她不再仅仅将法律视为一种未来的职业选择,更开始思考,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哪怕只是微小的“萤火”之光,去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带来一丝实际的温暖和改变的可能。

肖霄站在虚掩的房门外,看着女儿伏案疾书的、充满了认真与思索的背影,脸上露出了欣慰而深沉的笑容。他知道,这一次的公益实践,像一粒种子,已经悄然落在了女儿的心田上。它让晓梦的理想,从纸面走向了现实,让她明白了肩上的责任,也让她找到了连接理想与现实的那座,名为“实践”与“关怀”的桥梁。这,或许比他留下任何财富,都更为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