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我在上海有个女儿 > 第12章 纸上理想与现实温度

第12章 纸上理想与现实温度(1 / 2)

春深四月,空气中漂浮着梧桐树新生叶片特有的、略带清苦的草木气息,以及不知从哪个街角花园悄然逸出的、晚开品种的丁香那馥郁而缠绵的甜香。阳光变得颇有力度,透过家中客厅那扇朝南的窗户洒进来,在地板上投下明亮而温暖的光斑,空气中那些细微的尘埃,在这春日的光柱里,如同拥有了生命般,欢快地、不知疲倦地舞动着。

苏晨的身体,在家人细致入微的照料和时间的耐心抚慰下,恢复得越来越好。虽然还不能进行剧烈的活动,体力也远不如前,但已经能够在家中自如地走动,甚至可以在天气晴好的午后,由肖霄或晓梦陪着,在小区里慢慢地散一会儿步。她脸上那种病态的苍白已被健康的红润所取代,眼神清亮,笑容也多了起来,那个被疾病阴影笼罩了许久的家,终于重新焕发出温暖而安宁的生机。

肖霄也严格践行着自己“放慢脚步”的承诺。公司的日常运营,在李卫东稳妥的把控和杨帆富有前瞻性的战略辅助下,正沿着“晨光计划”所铺设的轨道平稳前行,甚至因为那份独特的、深入人心的“服务到家”理念,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逐渐赢得了一片稳固的、注重生活品质和便利性的客户群体,口碑效应开始显现。这使得肖霄能够从容地将更多的时间留在家中,陪伴苏晨康复,关注晓梦的成长。他不再是那个电话不断、眉头紧锁、将疲惫和压力不自觉带回家的“肖总”,而更像是一个温和的、有耐心的丈夫和父亲。

然而,这种平静而温馨的家庭生活,并未让肖霄停止对女儿未来的思考。他清楚地记得晓梦在母亲病榻前,说出想学法律时,那双清澈而坚定的眼睛。他欣赏女儿这份源于对家庭之爱、进而升华为对社会公义的理想,但他更明白,理想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和口头上,尤其是法律这样一门极其注重实践与人文关怀的学科。它需要感知现实的复杂,体察人情的冷暖,更需要一颗能够与弱者共情、并愿意为之付出的、温热的心。

一个周六的早晨,一家人正围坐在餐桌前吃着早餐。阳光透过纱窗,在铺着淡雅格子桌布的餐桌上跳跃,苏晨熬得软糯喷香的小米粥,几碟清爽的小菜,构成了最平凡却最暖心的画面。晓梦一边喝着粥,一边习惯性地翻看着手边一本《法制文萃》的合订本,这是她最近常看的读物。

肖霄看着女儿专注的侧脸,放下了手中的筷子,用闲聊般的口吻,看似随意地提道:“晓梦,最近学习忙不忙?下周有没有空?”

晓梦从书本上抬起头,有些疑惑地看向父亲:“下周三下午我们学校老师开会,放假半天。爸爸,有什么事吗?”

肖霄微微一笑,目光温和地落在女儿脸上:“是这样的,爸爸公司这边,最近和李卫东叔叔他们商量着,想更系统地做一点事情。我们准备正式启动一个‘返城知青及家庭困难职工帮扶基金’的项目,算是把以前零散做的事情,规范化一点。第一批计划,是联合区里的民政局和几个街道,先定向走访和帮助一些生活特别困难的老人,特别是那些子女不在身边、或者失独的老人家。”

他顿了顿,观察着女儿的反应,继续说道:“我记得你上次说,想学法律,是希望能帮助像妈妈当年那样无助的人,维护公平。爸爸觉得,这个想法特别好。但法律条文是冰冷的,它服务的对象,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着各自的悲欢和困境。你想不想……找个时间,跟爸爸公司负责这个项目的叔叔阿姨们,一起去看看?不用你做什么,就是去看看,听听,感受一下。看看那些需要帮助的老人,他们真实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也许,这对你理解‘法律’这两个字背后的重量,会有点帮助。”

肖霄的话语,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晓梦的心中漾开了圈圈涟漪。她握着勺子的手微微停顿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明亮的光彩,但随即又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怯意和茫然。去看看?去那些陌生的、困苦的老人家?她能做什么?她该说什么?书本上那些关于“权利”、“公平”、“正义”的抽象概念,在那一刻,仿佛变得有些遥远和空洞。

苏晨也放下了筷子,温柔地看向女儿,轻声鼓励道:“去吧,晓梦。去看看挺好的。妈妈当年一个人带着你,也多亏了像赵阿姨那样的好邻居帮忙。有时候,一点点实际的关心,比什么大道理都管用。”

在父母鼓励的目光下,晓梦心中的那点犹豫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合着好奇、责任感以及一丝想要验证自己理想冲动的复杂情绪。她点了点头,声音不大却很清晰:“嗯,爸爸,我去。”

接下来的几天,晓梦在完成繁重课业之余,脑海里总会不时地想象着即将到来的走访会是什么样子。她有些紧张,甚至偷偷地在纸上列了一些可能用到的、表示关心和问候的话语,反复默念。

周三下午,阳光正好。晓梦换上了一身干净的校服,外面套着一件浅蓝色的薄外套,背着她的画板和一整套彩色铅笔——这是她思考后决定带上的,她说:“如果不知道说什么,也许可以帮爷爷奶奶画张画?” 肖霄亲自开车,带着她和公司负责此次公益项目具体联络的办公室主任张阿姨,以及一位负责记录和拍照的年轻员工,来到了位于杨浦区的一个老式工人新村。

这里的建筑多是五六十年代建造的红砖楼房,墙壁上爬满了岁月的痕迹和斑驳的水渍,楼道里有些昏暗,堆放着一些舍不得扔掉的旧杂物。空气中弥漫着老社区特有的、混合着饭菜烟火气和淡淡潮霉气的味道。与晓梦平日里生活的整洁明亮的新建小区,仿佛是两个世界。

他们走访的第一户,是一位姓顾的孤寡老人。顾奶奶年近八十,头发全白,梳得一丝不苟,用黑色的发夹紧紧地别在耳后。她的丈夫早年因病去世,唯一的儿子在几年前的一场意外中也离她而去。她住在二楼一个只有十几平米的小房间里,家具简陋而陈旧,但收拾得异常干净,几乎一尘不染,窗台上放着两盆精心照料、开着细小白色花朵的茉莉,给这间暮气沉沉的屋子带来了一丝倔强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