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渔猎东北:从街溜子到山海王 > 第160章 冬夜围炉话丰年,山海之王归平凡

第160章 冬夜围炉话丰年,山海之王归平凡(1 / 2)

修路的工程在靠山屯男女老少的齐心协力下,进展神速。两条主干道——一条通往海边码头,一条通向老黑山山口——已然初见雏形。平整夯实的路基上铺了厚厚的砂石,虽然还算不上多么高级,但比起从前那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的破路,已是天壤之别。屯里人走在上面,脚下是前所未有的踏实,心里是对孟礼欢说不尽的感激。

天气入了二月,俗称“龙抬头”的节气还没到,几场悄然而至的春雪,又将靠山屯轻轻覆盖,延缓了冰雪消融的脚步,也仿佛为这个漫长而充实的冬天,画上了一个银装素裹的休止符。

这晚,又一场细密的雪沫子无声无息地飘落,将孟家老屋的屋顶、院墙和那憨态可掬的雪人,再次装扮得洁白无瑕。屋里,却是一派与外界的清冷截然相反的温暖景象。

炕烧得滚烫,屋角的煤油灯散发着昏黄柔和的光。王秀娥盘腿坐在炕头,就着灯光,手里飞针走线,正给即将出生的孙子(她固执地认为一定是孙子)缝制一件红底碎花的小棉袄。韩晶晶斜靠在叠好的被垛上,腹部高高隆起,手里拿着一本孟礼欢从北京带回来的《孕期保健》,看得认真,嘴角噙着一丝温柔的笑意。丫蛋和海娃已经在温暖的被窝里睡着了,小脸红扑扑的,呼吸均匀。

孟礼欢没有坐在炕上,他搬了个小板凳,坐在炕沿下的火盆边。火盆里埋着几块烧得正旺的炭火,散发着持续的热量,上面还架着一个小铁网,网上烤着几片黄澄澄的粘豆包,散发出诱人的焦香。他手里拿着一根细铁钎,不时翻动一下,防止烤糊。

“这雪,下得还挺急。”王秀娥抬眼看了看窗外,“看样子,一时半会儿停不了。”

“下吧,下吧,”孟礼欢用铁钎扎起一个烤得外皮焦脆、内里软糯的粘豆包,吹了吹气,递给母亲,“瑞雪兆丰年嘛。地里的墒情好了,开春庄稼就长得旺。山上的雪厚点,开化了,溪水也足,林子里的牲口喝水不愁。”

他又扎起一个,小心地递给韩晶晶:“尝尝,烤出嘎巴了,香。”

韩晶晶接过来,小口咬着,满口香甜,心里更是甜丝丝的。

屋外寒风呼啸,雪花敲打着窗棂。屋内,炭火噼啪,茶香氤氲,家人围坐,闲话家常。这一刻的安宁与温暖,让孟礼欢感到一种灵魂深处的满足与放松。比起在北京上海觥筹交错的应酬,比起在深海之下与危险搏击的紧张,眼前这平淡琐碎的一幕,才是他真正心之所向。

“这一冬天,过得可真快。”王秀娥缝完最后一针,咬断线头,将小棉袄举在灯下端详着,感慨道,“感觉欢子你刚回来没几天,这眼瞅着又快开春了。”

韩晶晶也放下书,轻轻抚摸着肚子,眼神里充满了期待:“是啊,等开了春,路也修好了,孩子也快出生了,一切都是新的开始。”

孟礼欢往火盆里添了块炭,火光映照着他平静而满足的脸庞:“这个冬天,是挺充实的。”他掰着手指头数着,“打了野猪,掏了蜂蜜,钓了细鳞鱼,带着大伙儿修了路,还教了礼刚、小军他们不少本事……”

他没有提那场惊心动魄的绑架危机,那些龌龊的人和事,不配玷污这温馨的冬夜。在他心里,那些都已是过眼云烟,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值得铭记和回味的,是山林赐予的丰饶,是大海馈赠的鲜美,是乡亲们淳朴的笑脸,是家人无条件的支持与陪伴。

“说起来,欢子,”王秀娥像是想起了什么,脸上带着好奇,“你现在北京上海的买卖做得那么大,又是酒楼又是皮货行的,咋还能在咱这穷窝窝待得住?还能跟着一帮老农民一起抢镐头修路?娘有时候都觉得像是在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