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渔猎东北:从街溜子到山海王 > 第159章 投资家乡修小路,造福乡邻留美名

第159章 投资家乡修小路,造福乡邻留美名(1 / 2)

正月里的日头一天长似一天,靠山屯的积雪在阳光的抚慰下,悄悄消融,露出底下湿润的黑土地。空气中弥漫着冰雪初融的清新气息,混合着海风的咸腥,预示着春天不远了。

孟礼欢带着一帮年轻后生上山下海、传授技艺的事儿,像一股清新的春风,很快就在屯里传开了。起初还有些老辈人不理解,觉得孟礼欢是“闲得慌”,有那功夫不如多琢磨琢磨自己的生意。但看着那些原本有些游手好闲的半大小子,如今一个个精神头十足,每天跟着孟礼欢早出晚归,不仅学到了真本事,每次回来还都不空手,不是拎着肥美的海货,就是扛着新鲜的野味,家里饭桌上都丰盛了不少,议论的风向渐渐就变了。

“欢子这孩子,是真不藏私啊!”

“是啊,带着这帮小子走上正路,比啥都强!”

“你看俺家那小崽子,以前喊他干点活比登天还难,现在天不亮就爬起来往欢子家跑,劲头足着呢!”

这些议论传到孟礼欢耳朵里,他只是笑笑。他做这些,本就不是图什么名声。但乡亲们的认可,还是让他心里暖洋洋的,更坚定了要把这件事做好的决心。

然而,几次带领大家进出山林、往返海边之后,一个问题愈发凸显出来,像根鱼刺一样卡在孟礼欢的喉咙里——路,太难走了!

从靠山屯通往海边码头和进出山林的主要道路,还是几十年前的老路,坑坑洼洼,崎岖不平。平日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也就罢了。关键是到了收获季节,或者像现在这样想要把山货海产运出去卖的时候,这路就成了最大的绊脚石。

孟礼欢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他们猎到了一头不小的野猪,四个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分解好的肉块从山里抬出来,结果因为路太颠簸,装肉的筐子在架子车上晃来晃去,等到家时,有些好肉都被颠破了相,品相大打折扣,卖价自然也受了影响。去海边拉渔获也是如此,遇到退潮时捡到的大量海蛎子、蛤蜊,因为路不好走,运输时间长,等到了地方,鲜度已经下降了不少。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后来耳熟能详的话,此刻在孟礼欢心里变得无比清晰。这条破路,不仅影响了他带领大家致富的计划,更制约了整个靠山屯的发展。屯里人种的粮食、水果运不出去,价格就上不去;外面的人想进来收山货海产,一看这路况也得掂量掂量。这条泥泞的土路,就像一根捆住靠山屯手脚的绳索,不解开它,谈何发展?

这个念头一旦生出,便如同春天的野草,在他心里疯狂滋长。

这天晚上,吃过晚饭,孟礼欢没有像往常一样陪着孩子们玩耍,而是郑重地把母亲王秀娥和妻子韩晶晶叫到屋里,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娘,晶晶,我琢磨着,想掏钱把咱屯通往码头和山口的这两条主路修一修。”

这话一出,王秀娥和韩晶晶都愣住了。

“修路?”王秀娥首先反应过来,脸上写满了惊讶和不赞同,“欢子,那得花多少钱啊?那可是个无底洞!咱家是有点钱,可也不能这么往外扔啊!那是大家伙走的路,凭啥让咱一家出钱?”

韩晶晶虽然没说话,但眼神里也流露出担忧。她知道丈夫心善,想为屯里做点事,可修路不是小数目,而且这钱花出去,未必能听到响动。

孟礼欢理解母亲和妻子的顾虑,他耐心地解释道:“娘,晶晶,这钱不是白扔。路修好了,咱们往外运山货海产就方便了,损耗少了,卖价就能上去,这钱很快就能赚回来。再说了,屯里大伙儿都方便,咱们家不也方便吗?您想想,以后您去海边挖个蛤蜊,丫蛋海娃出去玩儿,不也安全省劲多了?”

他顿了顿,看着母亲的眼睛,语气更加诚恳:“娘,咱家现在日子好了,不能光顾着自己。您常教我们,做人不能忘本。屯里的老少爷们对咱不错,我现在有能力了,为屯里做点实事,是应该的。这路修好了,受益的是全屯的人,是子孙后代。这钱,花得值!”

王秀娥听着儿子的话,看着他坚定而清澈的眼神,想起这些年屯里乡亲们对自家的帮衬,想起儿子小时候在泥泞路上摔的跟头,心里的那点不舍渐渐化开了。她叹了口气,语气软了下来:“你这孩子……心是好的。可……这得花多少钱啊?咱家哪有那么多?”

“钱的事您不用操心。”孟礼欢笑了笑,“我心里有数。北京上海那边的生意还能支撑。再说,修路也不用一步到位全铺成水泥路,那确实不现实。咱们可以先雇人把路基平整夯实,拉点砂石铺上,把坑洼填平,先把路弄平整、拓宽点,能走车,不泥泞就行。这样花不了太多钱,效果立竿见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