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越说越兴奋,转向课题组的成员:“立刻调整研究方向!把礼欢刚才提到的这些环境因子——水温梯度、海流路径、底质类型、饵料生物分布,全部纳入我们的分析模型!我们要建立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声波-鱼群响应模型,而是一个基于海洋生态系统和鱼类行为习性的、综合性的渔场预测与辅助探寻模型!”
课题方向瞬间被拨正。孟礼欢那些看似“土气”的经验,为陷入瓶颈的研究注入了一股活水。
接下来的日子里,孟礼欢几乎泡在了实验室和资料室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海洋学、鱼类行为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努力将自己那些感性的经验,用更科学、更规范的语言和逻辑进行梳理和表达。同时,他也成为了课题组最宝贵的“实践顾问”和“数据校验员”。
课题组根据他的建议,重新设计了海上试验方案,选择了几处他指明的、特征迥异的海域进行对比试验。当声波设备在那些综合考虑了多种环境因子的“目标区域”使用时,效果果然有了显着提升!虽然距离理想状态还有差距,但数据的规律性和有效性大大增强。
李教授激动不已,他提议,将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孟礼欢提出的“基于多环境因子耦合的渔场探寻辅助思路”,整理成一篇联合署名的学术文章,投递给国内一家海洋领域的核心期刊。
这个消息,让孟礼欢都愣住了。他一个连高中都没正经念完的渔民,要和海洋大学的教授联合发表学术文章?这听起来简直像天方夜谭。
“礼欢,你的贡献是实实在在的,是开创性的!”李教授态度坚决,“科学不分出身,只认真理。你这套从实践中来,又能够启发理论研究的思路,非常有价值!我们必须把你的名字署上,这是对你知识和贡献的尊重!”
文章主要由课题组的笔杆子(那位年轻讲师)执笔,孟礼欢负责提供核心思路、实践案例和对初稿进行“接地气”的校验,确保文章既符合学术规范,又不脱离实际。当看到那份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打印稿,标题下赫然印着“李海洋,孟礼欢”等作者名字时,孟礼欢的心潮久久难以平静。
这篇文章的发表,如同在平静的学术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果然,在学术界引起了一些争议。有学者赞赏其思路新颖,紧密结合实际;也有保守的学者质疑其“经验主义”色彩过浓,理论基础不够坚实,甚至对孟礼欢这个“渔民”作者的身份提出了疑问。
面对这些争议,孟礼欢很是坦然。他对李教授说:“李教授,别人咋说,咱管不着。俺就知道,这法子用在海上,好使!能帮咱船上的兄弟少跑冤枉路,多打鱼,这就够了。”
他的这份淡定和基于实践的强大自信,反而让李教授更加欣赏。
而这件事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学术圈。当“北大教授与渔民联合发文”的消息,通过各种渠道隐约传开时,孟礼欢在京城那个特定圈子里的形象,再次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不再仅仅是一个“有门路”、“会做生意”的暴发户,更被贴上了“有思想”、“有深度”、“学者型企业家”的标签。这种无形的声望提升,其价值,有时甚至超过了单纯的财富积累。
吴定邦教授得知此事后,特意打电话来表示祝贺,笑着调侃道:“礼欢啊,你这是要‘文武双全’啊!以后咱们这可不仅是饭搭子,还是学术伙伴了!”
孟礼欢握着电话,看着窗外四合院里那架已然果实累累的葡萄,脸上露出了欣慰而复杂的笑容。
他知道,这条路走对了。将山海赋予的实践智慧,与人类积累的科学知识相结合,产生的力量,远超他的想象。这不仅仅是一篇文章,一个名头,更是他孟礼欢,从一个依靠重生先知和胆识闯荡的渔民,向一个真正拥有核心竞争力、能够创造知识价值的“山海王”蜕变的关键一步。
他的根,在山海;但他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