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龙号”的每一次出海都变得高效而富有目的性。
近海捕鱼时,孟礼欢凭借愈发老道的经验和那份说不清道不明的“运气”,总能精准找到鱼群,收获稳定;而每隔一段时间前往那座海外孤岛的“寻宝之旅”,更是收益惊人。
海参、珍稀螺贝、兰花蟹红膏蟹,以及那项隐秘而暴利的捕蛇副业,都为孟家带来了滚滚财源。
家里的存折数字不断攀升,韩晶晶和王秀娥藏钱的小木匣都快塞不下了。
但孟礼欢的脑子却从未停止运转。
钱躺在存折上只是死钱,只有让它流动起来,才能生出更多的钱。
他的目光早已不再局限于眼前的“海龙号”。
这条船好是好,承载着他起步的梦想和如今的收获,但它终究吨位有限,抗风浪能力也到了瓶颈。
每次去孤岛,虽然收获丰硕,但往返耗时耗油,且受天气影响太大。若是遇到稍大一点的风浪,就只能困守岛上或者冒险返航,风险不小。
一个念头在他心里越来越清晰——他需要第二条船!
一条比“海龙号”更大、更结实、动力更足的船。不仅可以更安全地往返孤岛,扩大捕捞和采集规模,还能探索更远的海域,甚至可以考虑进行简单的拖网作业,捕捞更深海、价值更高的鱼群。两条船互相照应,也能大大降低海上作业的风险。
这个计划,他一直藏在心里,连韩晶晶都没详细透露。他知道,买船不是买锄头,涉及的金额巨大,而且需要合适的时机和船源。好船可遇不可求,尤其是适合他目前财力和需求的二手船。
他开始有意识地打听消息。每次去公社、去县城卖鱼,他都会绕到渔业码头或者船厂附近转悠,跟那些老船工、维修师傅套近乎,递根好烟,闲聊几句,打听有没有谁家船要出手的。他也托付老刘,让他利用以前在黑石咀码头的人脉,帮忙留意着。
消息听了不少,但不是船太小太破,就是价格高得离谱,或者船主关系复杂,扯皮拉筋的事情多。孟礼欢也不急,他知道这事急不得,就像海里下网,得有耐心等待鱼群进网。
这天,他带着一批品质极好的海参和几条大石斑鱼,照例来到县城最大的那家国营水产公司交货。负责验收的还是那个戴眼镜的老师傅,如今跟孟礼欢已经很熟了。
“小孟又来啦?嗬!这海参,这品相,没得挑!还有这石斑,活蹦乱跳的!你小子,真是越来越能耐了!”老师傅一边过秤,一边啧啧称赞。
结完账,孟礼欢像往常一样,递过去一包好烟,状似随意地问道:“老师傅,跟您打听个事儿。您在这码头认识人多,知不知道最近有没有谁家想卖船的?不用太大,但得结实点,机器要好。”
老师傅推了推眼镜,想了想:“卖船的?倒是没怎么听说…哎,等等…”他忽然像是想起了什么,压低声音,“你这么一问,我倒是想起来了。就前两天,我听码头老王头念叨了一嘴,说他们渔业三队有条老船,好像是要处理。”
“渔业三队的船?”孟礼欢心里一动。国营渔业队的船,虽然可能旧点,但一般保养得都比较规范,而且来源清楚。
“是啊,”老师傅点点头,“听说那船有些年头了,是条木壳的,但龙骨啥的听说还挺扎实。机器好像是195的柴油机,老了点,但听说还能用。主要是他们队里今年新分了两条带螺旋桨(指更先进的推进器)的新船,这条老的就跟不上趟了,队里嫌它耗油多、速度慢,打算处理掉换点经费。”
孟礼欢一听,心里顿时活络起来。木壳船,龙骨扎实,机器老但能用…这听起来很像之前他买“海龙号”时的状况啊!国营单位处理资产,虽然可能有些手续,但通常不会太坑人,价格也有商量余地。
“老师傅,您知道那船具体啥情况吗?停哪儿了?”孟礼欢赶紧追问,又塞过去一包烟。
老师傅四下看了看,把烟揣进兜里,声音更低了:“就停在三队自己的小码头那边,船号好像是‘辽渔3107’。你要是真有兴趣,我帮你问问老王头,他侄子就在三队管后勤,能说上话。不过听说也有别人在打听,你得抓点紧。”
“哎呦!那可太谢谢您了!”孟礼欢大喜过望,“您帮我牵个线,要是这事能成,我另有重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