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家挂着“老马家羊肉泡馍”招牌的小店里,斯语一边耐心地自己掰着硬韧的饦饦馍,一边和头发花白、系着围裙的老板搭话。
“叔,咱这栎阳,老辈子是不是出过啥大人物?感觉这地方挺有来头。”斯语掰着馍,语气随意。
老板一边擦着桌子,一边用浓重的口音笑道:“娃你有眼光!咱这栎阳,老早可是秦国的心窝子!我听我爷讲古,说那时候,法度大得很!
街上不能随便倒垃圾,倒了要黥面!连打架斗殴都判得重!
一开始大家都不习惯,后来嘛,嘿,还真没人敢胡来了,日子反倒安稳了。
都说,不这么严,秦国起不来哩!”
斯语认真听着,将掰好的馍推给老板去浇汤。
速写本记录:
“民间记忆:‘弃灰于道者黥’(口述证实),法令严苛已深入底层记忆。”
“关键词:习惯 - 安稳 - 崛起。道出了变法初期阵痛与长期效用的民间视角,非史书冰冷条文。”
“语气中带一丝敬畏与自豪,可见法家思想虽严,但带来的秩序与强大,千载以下仍有遗响。”
这碗泡馍,吃下去的不仅是食物,还有沉淀在民间口耳中的历史碎片。
他来到骊山北麓。
并未走向远处游客如织、喧嚣隐约可闻的着名景点。
而是选择了一条被荒草与灌木半掩的偏僻山路,开始向上攀登。
山路崎岖,布满棱角尖锐的碎石,步履需格外谨慎。
越往上,风力便愈发强劲,呼啸着从山脊掠过,吹得他单薄的衣袂猎猎作响,仿佛有无形的手在拉扯。
他最终停在一处向外突出的巨岩之上。
此岩如鹰喙,孤悬于半空,脚下便是空茫的深谷。
他站稳身形,极目远眺。
视野所及,是连绵起伏、如凝固波涛般的黄土丘陵与平坦川道。
河流如一条纤细的银带,在沟壑间静静蜿蜒。
整个大地地形,仿佛一个巨大无朋、天然造就的演武场和堡垒群。
山势雄浑,岩石大面积裸露,带着一种沉默而强大的压迫感。
他取出速写本,笔尖快速划过纸面,记录下这峥嵘的地势与内心的激荡。
“骊山山体浑厚,岩石裸露,棱角分明,其‘势’非江南之秀丽,乃北方之雄健、峥嵘。
秦人长期据守此等山川,风骨必然受其滋养——坚韧、悍勇、质朴、格局宏大。
绝非温文尔雅,而是带着山石般的粗粝与强硬。
登高俯瞰,川塬交错,沟壑纵横,易守难攻之地甚多。
可想象当年秦军依托此等复杂地形,布阵、设伏、操练,‘据崤函之固’非虚言。
此为天然的战争屏障,亦是孕育军事智慧的摇篮。
风声于此,更为刚猛凌厉,如剑啸,如军令,带着撕裂空气的决绝。
与此地相比,雍城之风呜咽如箫,诉说着古老的奠基。
栎阳之风平和如笛,吟唱着耕耘的序曲。
而骊山之风,是号角,是战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