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塑造人文,亦可塑造文风。
《裂变》行文需带此间风骨,语言应有金石之声,黄土之质,摒弃浮华,追求一种岩石般的密度与力量。”
他站在巨岩之上,迎着猎猎山风,久久不动。
心神仿佛已融入这片雄奇的山川。
恍惚间,他似乎能看到。
在这片广袤的、仿佛天然为战争设计的舞台上,黑色的秦军大阵如森林般严密推进。
戈矛如林,反射着冷硬的光。
战旗蔽日,在风中狂舞。
他能听到。
那求贤若渴的秦孝公与锐意改革的商鞅,或许就曾站在类似的高处,指点脚下江山,激荡起变革的风云。
个体的命运、思想的碰撞、制度的革新。
这一切,都与这雄奇、冷峻、充满力量感的山川地貌紧密地纠缠在一起。
共同构成了那场决定华夏文明走向的、石破天惊的宏大“裂变”。
这裂变,始于雍城坚实的根基。
成长于栎阳肥沃的土壤。
而最终,在这骊山北麓的峥嵘风骨中,淬炼出了席卷天下的锋芒。
数日后,斯语登上离开的火车。
速写本已经写得满满当当,上面不仅有文字,还有几幅简单却精准的地形速写线条。
他靠在窗边,看着窗外飞速后退的黄土高原。
这一次考察,他带走的不仅是素材,更是一种“气”。
那是从夯土墙里触摸到的坚韧,从古河道旁感知到的变革脉搏,从骊山之风中感受到的雄浑气魄。
这些感知已经沉淀在他的血脉里,与他的知识储备融合,等待着在《大秦帝国之裂变》的创作中喷薄而出。
历史的尘埃已然落定,但文学的重构,才刚刚开始。
他要写的,将是一部有温度、有触感、有风骨,能让读者身临其境般感受那段裂变时代的史诗。
从关中平原风尘仆仆归来,斯语将那份沉淀着黄土与历史重量的速写本妥善收好,正准备再次投入《大秦帝国》的构思时,一个意外的电话打断了他的节奏。
来电显示是周明轩。
斯语略微回忆,想起了之前在“云境”餐厅有过一面之缘的那位周氏集团二公子。
印象中是个没什么架子、眼神清亮,带着点恰到好处的热情,又不至于惹人厌烦的年轻人。
“斯语兄,冒昧打扰。”电话那头传来周明轩爽朗的声音,背景音有些嘈杂,似乎是在某个户外场地。
“听说你前段时间出去采风了?刚回帝都?怎么样,有没有兴趣出来放松一下?我知道个地方,挺有意思的,保证跟你平时接触的不太一样。”
斯语本欲婉拒,他更习惯于独处或处理正事。
但转念一想,连续的高强度创作和实地考察确实需要稍作调整,而且与不同圈子的人接触,有时也能带来意想不到的视角。
他沉吟片刻,问道:“什么地方?”
“城西新开了家‘极限反应’俱乐部,主打各种模拟实战和高科技体感项目,从激光对抗到全息潜行都有。”
周明轩语气带着几分跃跃欲试,“我知道斯语兄你肯定是文化人,但偶尔换换脑子,体验一下速度和激情也不错?就当是陪我玩玩,我这边刚好有几个朋友也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