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即景赋诗(2 / 2)

她闭上眼,用心聆听雨打芭蕉、雨落荷塘的不同音律,感受着空气中弥漫的湿润与草木的清新。

作为东道主,又是女子,她的诗风必然要体现江南雨景的柔美与婉约,但这柔美之中,又该如何出新意?

她细细品味着,力求在熟悉的题材中,找到那一丝独特的、属于自己的感悟。

斯语同样站在窗边,但他的目光并未聚焦于某一处具体的景物。

他的视线掠过密集的雨丝,穿过朦胧的水汽,仿佛在观察这雨与整个园林、与这片天地的关系。

他的表情平静无波,眼神却异常专注,像是在进行一种高速的、多维度的信息处理与分析。

他的思考冷静而高效:

夏雨题材,前人佳作无数,易落入窠臼。咏其猛烈,易流于表面;咏其缠绵,易失之纤弱。

这里是江南园林,景致精巧,与西北旷野、中原大地的雨景感受截然不同。

需要抓住其“秀”与“朦胧”的特质。

不能仅仅描摹雨本身,必须将雨与景、与人(观雨者)、与情、与理相结合。

需要找到一个独特的、能提升意境的“锚点”或“比喻”。

赵擎岳大概率走雄浑路线,陈逸风追求精巧,苏芷柔必定婉约清新,周老可能偏向哲理。

自己若想脱颖而出,要么在境界上超越,要么在角度上刁钻,要么在语言上形成降维打击。

他脑海中飞速闪过地球记忆库中关于雨景的诗词,但并未直接套用。

他在进行一种基于蓝星语境和当前场景的再创造筛选和灵感激发。

他在寻找那个能一击即中、又能引发共鸣的“诗眼”。

时间一点点过去。

檀香燃烧近半。

陈逸风似乎率先有了灵感,快步走到备好的书案前,提笔蘸墨,略一沉吟,挥毫而就。

他写罢,轻轻吹干墨迹,脸上重现自信之色。

他的诗题为《临安夏雨》,其中“珠跳玉盘荷承露,线引银针柳垂纶”一联,确实将雨滴荷盘、雨丝如线垂落柳枝的景象描绘得颇为精巧生动,赢得了不少赞许的目光。

陈逸风暗自点头,觉得此番稳了。

紧接着,赵擎岳也大吼一声:“有了!”

他大步流星走到案前,笔走龙蛇,写下《骤雨吟》,诗中“墨云压城天欲裂,白练垂空势如奔”一句,气势十足,尽显雨之狂暴。

倒也符合他的性格,引来几声叫好,只是与眼前江南雨景的总体氛围略有些不协。

李慕白在香燃过三分之二时,终于放下酒壶,晃晃悠悠起身,提笔便写,诗名《醉雨》。

其中“醉眼观雨雨亦醉,笑问天公可共杯?”带着他特有的疏狂与谐趣,令人莞尔。

周文渊老先生在香即将燃尽时,才缓缓起身,从容写下《雨霖吟》。

诗中“润物无声藏厚德,涤尘有意显天心”,将雨赋予了道德与天意的象征,立意高远,哲思深沉,让许多老成持重者频频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