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爱吃乳饼的钟江红尘雪送的催更符)
在那部分反思批判的评论下,大秦网友更是化身“知心朋友”:
“哎呀,朋友你这话就说到点子上了!
文化交流多重要啊!”
“看来贵国还是有不少明白人的,为我们双方的友谊干杯(碰杯)!”
“我们也觉得斯语也就一般般,还需要向贵国的音乐传统多多学习呢(谦虚脸)。”
而对于那部分顽固不化、无理取闹的言论,大秦网友们则重新祭出了语言的艺术,进行精准而“文明”的反击:
“啊对对对,您说得都对,曲子是我们偷的,谱子是抢的,录音是假的,连斯语这个人都是我们虚构的(无奈摊手)。”
“看来贵国的空气比较甜,连带着想象力都如此‘丰富’呢(惊叹)。”
“建议您多听听,治好了再来上网哦(贴心)。”
这种游刃有余、带着调侃和戏谑的应对方式,与之前据理力争的紧张氛围形成了鲜明对比,反而更让那些仍在负隅顽抗的外国网友感到憋屈和无力。
就在网络上因为《第四十号交响曲》而沸反盈天、舆论形势一片大好之际,事件的中心人物斯语,却再次从公众视野中悄然隐退。
他并没有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甚至没有过多关注网络上的喧嚣。
对他而言,用西方交响乐回应质疑,只是第一步,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正面攻坚战”。
他心中那份关于“新交响”,也就是根植于大秦自身音乐传统的民族管弦乐的蓝图,才刚刚开始勾勒。
几天后,斯语的身影出现在了帝都民族乐团的排练厅外。
这是一座有些年头的建筑,隐在一条种满梧桐树的安静街道旁,与不远处繁华的商业区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提前通过顾磊联系了乐团的负责人,表明了自己希望参观学习、了解民族乐器性能的意愿。
对于这位刚刚用交响乐为国家挣足了面子的年轻天才,民族乐团的负责人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开放态度,爽快地同意了他的请求。
初次踏入排练厅,一股与西洋交响乐团排练厅截然不同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里没有锃亮的铜管和庞大的定音鼓组,取而代之的是琳琅满目、形态各异的民族乐器。
空气中弥漫着松香、竹木和老漆特有的混合气味。
乐师们正在分声部练习,或三三两两合奏。
他们中多以经验丰富的老乐师为主,眼神沉静,手上功夫沉稳老辣,也有少数年轻的面孔在一旁认真观摩、学习。
斯语没有打扰任何人,他像一个安静的影子,在排练厅角落找了一个不起眼的位置坐下。
他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和笔,目光沉静地扫过整个排练现场。
他的耳朵,像最精密的雷达,捕捉着每一种乐器发出的独特声响。
他听到高胡的音色尖锐而富有穿透力,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悲悯感。
二胡则更为醇厚、贴近人声,尤其擅长表现如泣如诉的旋律,一位老乐师正在反复打磨《映月》的一个乐句,那琴声中的苍凉与坎坷,让斯语不由得屏住了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