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帝都民族乐团(2 / 2)

中胡和革胡则提供了低沉而稳固的低声部支撑。

弹拨声部更是热闹非凡。

琵琶轮指如珍珠落玉盘,颗粒清晰,力道十足;

古筝的刮奏如流水潺潺,按音则韵味悠长;

扬琴的音色清脆明亮,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阮的声音醇厚温和,像一位沉稳的长者;

柳琴则高亢俏皮,如同活泼的少女。

吹管声部,笛声清越,箫声幽咽,唢呐高亢入云(此刻正在练习一首欢快的民间曲调,气氛热烈),笙的和声丰满而奇特。

打击声部更是五花八门,排鼓的节奏复杂多变,云锣的音色空灵缥缈,各种铙、钹、梆子、木鱼敲击出丰富的节奏色彩。

斯语飞快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

“高胡,音色凄厉,极具戏剧张力,适合表现强烈情感或特定地域风格。”

“琵琶,‘武曲’爆发力强,‘文曲’细腻传神,颗粒感是特色。”

“笙,和声乐器,音色独特,可营造空灵、神秘或谐谑效果。”

“唢呐,音域高,音量宏大,极具穿透力,喜悲皆宜,需谨慎使用,控制音量平衡……”

他不仅记录音色特点,还仔细观察乐师们的演奏姿势、指法、气息运用,试图理解声音背后的技术支撑和文化逻辑。

起初,乐师们对这个安静坐在角落、只是听和写的年轻人感到有些好奇。

但见他神情专注,并无打扰之意,也就渐渐习惯了他的存在,继续专注于自己的练习和对年轻后辈的调教。

排练厅里,老乐师们一丝不苟,年轻学员刻苦认真,传统曲目的韵味与新编配乐的尝试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而富有传承意味的画面。

几天后,当斯语对大部分乐器的基本音色和常用技法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后,他开始不再满足于仅仅旁观。

他会在排练间隙,礼貌地走向某位乐师,提出自己思考已久的问题。

他找到一位正在休息的琵琶演奏家,客气地问道:“老师您好,打扰一下。

我想请问,琵琶除了常见的轮指、扫弦,能否模拟出类似下雨时,雨滴打在瓦片上的那种,连续、细密而又清脆的颗粒声?”

那位演奏家想了想,调整了一下指甲的角度和力度,用右手五指极快速而轻柔地交替弹拨同一根弦。

果然发出了一阵细碎而清越的声响,与斯语描述的效果颇为神似。

斯语眼中一亮,连忙在本子上记下,“琵琶,特殊指法可模拟雨声、马蹄声等特定音响。”

他又找到一位笛子演奏者,询问:“老师,笛子在高音区快速演奏时,能否在保证音准的前提下,加入类似飞鸟啼鸣般的、短促而尖锐的装饰音?”

笛子老师试了试,运用了花舌和厉音的技巧,吹出了一串灵动而嘹亮的音符,仿佛林间鸟雀争鸣。

斯语若有所思地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