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在艺术上,为什么却培养不出像斯语这样具有全球视野和惊人创造力的天才?
是不是我们的体系出了问题?太过强调技术而扼杀了真正的灵性?”
“那些一直鼓吹西方文化优越论的政客和媒体呢?现在怎么不说话了?
事实证明,东方文明孕育出的智慧,同样可以轻松驾驭并超越我们引以为傲的艺术形式!
我们需要的是交流与学习,而不是傲慢与隔绝!”
这部分评论,往往带着一种“痛心疾首”的反思意味,试图从这次事件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社会、教育乃至政治问题。
他们自以为站在了客观和正义的制高点上,却不知其言论中也隐含了另一种形式的思维定式。
当然,无论证据多么确凿,总有一部分人会选择闭上眼睛,捂住耳朵,固执地坚守自己那可悲的偏见。
这部分外国网友,面对《第四十号交响曲》的铁证,依然能找到各种刁钻的角度进行无理的抨击:
“哼,谁知道这首曲子是不是他写的?说不定是找了哪个落魄的西方作曲家当枪手呢!”
“就算是他写的又怎么样?一首曲子能说明什么?不过是偶然的灵光一现罢了。
大秦的整体音乐水平依然落后!”
“这音乐听起来充满了模仿的痕迹,缺乏真正的原创性!
不过是对我们西方交响乐的拙劣模仿者!”
“他们肯定用了什么特殊的录音技术或者后期处理,欺骗了大家的耳朵!
实际演奏效果肯定没这么好!”
这些言论毫无逻辑可言,充满了“我不听我不听”的撒泼打滚意味,很快就被淹没在更多理性的讨论和嘲讽之中,但它们的顽固存在,也印证了改变根深蒂固的偏见是何等困难。
面对外网这纷繁复杂的舆论景象,大秦网友们此刻却显得格外“气定神闲”。
他们不再需要像之前那样绞尽脑汁地去反驳、去对骂。
现在,他们掌握了绝对的主动权,开启了看戏模式的“优雅”附和。
在那部分指责莱斯特的评论下,总能看见大秦网友“彬彬有礼”的身影:
“这位外国友人说得很有道理啊(点头)。”
“是是是,我们斯语也就是随便写写,没想到给贵方添了这么多麻烦,真是不好意思(狗头)。”
“对对对,莱斯特大师确实应该谨言慎行,毕竟年纪大了,脸皮薄,经不起这么打(微笑)。”
在那部分反思批判的评论下,大秦网友更是化身“知心朋友”:
“哎呀,朋友你这话就说到点子上了!
文化交流多重要啊!”
“看来贵国还是有不少明白人的,为我们双方的友谊干杯(碰杯)!”
“我们也觉得斯语也就一般般,还需要向贵国的音乐传统多多学习呢(谦虚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