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意识到,这位年轻的作曲家,不仅写出了如此杰出的作品,对其内在的神韵和细节,也有着超乎寻常的、近乎苛刻的精准把握。
接下来的排练,变成了斯语与乐团不断磨合、精细打磨的过程。
他就像一个最严苛的工匠,仔细地雕琢着每一个音符,调整着每一处平衡。
他时而侧耳倾听,时而快速在稿子上做着标记,补充和完善那些仅靠想象无法完全确定的细节。
乐手们也从最初的惊讶、适应,到后来完全被这部作品本身和斯语的精准要求所折服,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和精力。
经过数小时高强度的排练和反复调整,当夕阳的余晖透过音乐厅高处的窗户洒下时,指挥环视全场,深吸一口气,再次举起了指挥棒。
这一次,他要带领乐团,演奏经过完善后的、完整的《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
音乐响起。
开篇那略带紧迫感和哀伤意味的主题,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心。
弦乐群奏出的旋律,优美而充满不安的悸动,仿佛在诉说着某种难以言明的忧郁与渴望。
木管乐器穿插其间,时而带来一丝慰藉,时而增添几分焦虑。
整个第一乐章,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和动力,在那严谨的古典形式下,是汹涌澎湃的情感暗流。
它不像后来浪漫派音乐那样直白地宣泄,而是在克制与平衡中,蕴含着更深刻、更耐人寻味的激情。
第二乐章,速度放缓,是一首宁静而略带沉思的行板。
旋律温柔而富有歌唱性,如同在经历了第一乐章的动荡后,找到了一片可以暂时栖息的宁静港湾。
但在这宁静之下,依然能感受到一丝不易察觉的哀愁和复杂的心绪,仿佛暴风雨来临前的短暂平静。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但这里的小步舞曲并非宫廷式的优雅轻快,而是带着g小调特有的严肃和内敛的力量。
中段(trio)转入明亮的G大调,带来片刻的明朗与放松,但很快又回归到小调的阴郁与坚定之中。
第四乐章,极快板,是整部交响曲动力性最强的部分。
如同旋风般疾驰的旋律,充满了不屈不挠的活力与斗争精神。
音乐在g小调的调性中奔腾、冲突、挣扎,最终在一个强有力的、带着某种悲壮意味的尾声中结束,留给听众无尽的回味与震撼。
当最后一个音符在音乐厅中沉寂下来,空气中仿佛还残留着音乐的余韵。
整个乐团,包括指挥在内,都还沉浸在刚才的演奏中,久久没有动作。
他们作为音乐的演绎者,比任何人都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这部作品的伟大。
那精妙绝伦的结构,那源源不断的乐思,那在古典框架下迸发出的、直指人心的情感力量,都让他们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享受和心灵冲击。
顾磊坐在斯语身边,尽管他对交响乐的理解不如专业人士深刻,但那音乐中传递出的强烈情感和无可辩驳的美,也深深打动了他。
他看向斯语,眼神复杂,充满了惊叹与自豪。
而那些原本或许只是将这次排练视为一次报酬丰厚的普通工作的乐手们,此刻看向斯语的目光,已经完全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