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再是看待一个“有钱的跨界者”或“幸运的作家”的目光,而是看待一位真正的、值得他们全心尊敬的作曲大师的目光。
他们终于明白,之前排练时觉得已经“不错”的版本,原来距离这部作品真正的精髓还差得远。
是他们低估了这部作品,更是低估了斯语。
这个年轻人,不仅懂交响乐,而且其造诣,恐怕远超他们许多人的想象。
斯语静静地坐在座位上,感受着周围投来的、混杂着震惊、敬佩、以及一丝不可思议的复杂目光。
他脸上并无太多得意之色,只有一种如释重负的平静,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属于另一个世界的怀念。
他知道,《第四十号交响曲》在这个世界的首次奏响,成功了。
这声来自异世界的龙吟,已然准备好,要去涤荡那弥漫在文化领域的傲慢与偏见。
在斯语闭关创作、打磨《第四十号交响曲》的这段时间里,外界的舆论战场并未停歇。
大秦国内,确实有一些音乐家、作曲家被莱斯特的傲慢言论激怒,愤而提笔,试图用作品来证明大秦的音乐实力。
几首新创作的、旨在“回应”的交响乐作品,在相关协会或机构的支持下,陆续发布了出来。
平心而论,这些作品并非粗制滥造,其中不乏一些颇具巧思的乐段和民族元素的尝试,展现了大秦音乐人的责任感与才华。
然而,交响乐创作是一门极其艰深的艺术,一部能够经得起严格推敲、并在世界乐坛立得住脚的杰作,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灵感酝酿、反复修改和精心打磨。
这些在短时间内“赶制”出来的作品,与莱斯特那种浸淫西方古典音乐数十年、背后有着深厚传统支撑的成熟代表作相比。
在结构的严谨性、乐思发展的逻辑性、以及整体艺术成就的完成度上,确实显得稚嫩了些,可谓高下立见。
这并非大秦无人,而是艺术规律使然。
真正的杰作,需要时间、天赋、积累以及一丝可遇不可求的运气。
但网络舆论场是残酷而直接的。
当这些“回应之作”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时,外网的嘲讽之声更加甚嚣尘上。
“看吧,果然如此!”
“这就是他们所谓的‘高级音乐’?听起来像学生的习作。”
“莱斯特大师说得没错,他们缺乏这种音乐细胞的传承和土壤。”
大秦的网友们依旧在奋力回击,用语言的智慧和文化的底蕴与对方周旋。
但缺乏硬核作品的支撑,这些反驳总显得有些底气不足,仿佛隔靴搔痒。
许多人心中都憋着一股火,一股无处发泄的郁气。
他们只能硬撑着,用梗图、用段子、用各种方式维持着战线,但内心深处,何尝不渴望能有一部石破天惊的作品横空出世,狠狠地打肿那些傲慢者的脸?
这种期待与现实的落差,让网络上的骂战虽然依旧激烈,却隐隐透着一股焦灼与无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