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几乎是立刻表示,愿意全力协助,并亲自出面联系与他相熟的、在业内以严谨和专业着称的“帝都爱乐乐团”。
帝都爱乐乐团的音乐总监起初接到电话,听说是为一位名叫斯语的“作家”排练一首新创作的交响曲,内心是有些犹豫和轻视的。
毕竟,跨界创作成功的例子凤毛麟角,而且时间如此仓促。
但在王教授的极力推荐和担保下,他同意先看看总谱。
当厚厚的、笔迹清晰却明显带着“新鲜”气息的总谱摆在他面前,他越看越是心惊。
作为职业指挥,他一眼就能看出这部作品背后深厚的古典音乐功底和惊人的乐思。
那精妙的动机发展,严谨的曲式结构,丰富而恰当的和声语言,尤其是贯穿始终的那种莫扎特特有的、在优雅节制中蕴含的深刻激情,都让他无法相信这出自一位非科班出身的年轻作家之手。
他立刻改变了态度,表示乐团愿意接下这个任务,并且可以为了协调出排练时间,适当调整其他商业演出的档期——当然,费用也相当不菲。
顾磊没有任何犹豫,直接批下了远超市场价的排练和录制费用,要求只有一个:
尽快,并且保证最高质量。
接下来是场地问题。
专业的音乐厅需要提前数月甚至数年预订。
最终,通过音乐学院的关系,他们租用了帝都音乐学院内部最好的、音响效果经过声学专家设计的“星辉音乐厅”,租用了一个下午连带晚上的时间,用于紧张的排练和最终的正式录制。
这一切都在金钱和人脉的双重驱动下,以惊人的速度推进着。
三天后,星辉音乐厅内。
帝都爱乐乐团的乐手们各就各位,脸上带着些许好奇和职业性的专注。
指挥站在谱台前,深吸一口气,举起了指挥棒。
斯语和顾磊坐在观众席第一排,面前也放着总谱。
第一次全乐团合练开始。
当那熟悉得令人心悸的g小调主题从小提琴声部流淌而出时,斯语闭上了眼睛,全身心地感受着。
然而,几乎立刻,他就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些细微的偏差。
也许是某个木管乐器进入的时机慢了零点几秒,也许是弦乐某个声部的力度层次不够分明,也许是圆号的一个长音音准略有飘移……
“停!”
斯语忽然站起身,他的声音在空旷的音乐厅里显得格外清晰。
乐手们和指挥都惊讶地望向他。
斯语拿起笔,快步走到指挥身边,指着总谱上的某一处,“这里,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的对话,节奏可以再紧凑一些,感觉要像在急切地交谈。
还有这里,双簧管的句子,结尾处可以再轻柔一点,带点叹息的感觉。”
他又指向另一页:“发展部这个转调,低音声部的支撑要更稳,和声转换的推动力才出得来。”
他语速平缓,但用词精准,直指要害。
起初还有乐手对他的“外行指导”心存疑虑,但按照他的要求尝试之后,效果立竿见影,音乐的表现力瞬间提升了一个层次。
指挥眼中的惊讶也渐渐变成了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