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字出口,带着戏曲特有的婉转与力道。
她的手指也下意识地做出了一个极其优美、略带夸张的“捻”的动作,仿佛真的在虚空中捻动着无常的红尘。
“红尘似水”四字,音调流转,带着看透世事的苍凉与无奈,那悠长的尾音如同水滴落入深潭,漾开圈圈涟漪。
这一句甫一出口,台下许多对戏曲有所了解的观众,眼睛瞬间就亮了!
这不再是简单的流行歌曲中加入戏腔点缀,而是真正抓住了戏曲念白和唱腔的“神韵”。
将古典文学的意境与戏曲的程式化美感,完美地融入了旋律之中!
然而,震撼还远未结束。
几乎不给观众喘息之机,秦雪气息不停,紧接着便是下一句,将意境再次升华:
“三尺红台——万事如歌吹——”
“三尺红台”四字,她唱得铿锵有力,带着一种属于舞台的、仪式般的庄重感,仿佛将那方寸之间的悲欢离合、千古兴亡都凝聚于此。
而“万事如歌吹”则陡然变得轻灵、飘渺,音调上扬,带着一种超脱般的释然与虚幻感。
仿佛所有轰轰烈烈的故事,最终都不过如同被风吹散的歌声,消散在时光里。
这两句戏腔,对仗工整,意境深远,从具体动作(兰花指捻)到宏大感慨(万事如歌吹)。
将木偶戏(傀儡戏)艺人(或拟人化的木偶)在方寸戏台上的生涯与感悟,刻画得入木三分!
轰——!
现场的反应,在这一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沸点!
之前积累的所有情绪,在这两句神来之笔般的戏腔冲击下,彻底爆发!
许多观众情不自禁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的激动与狂喜!
“我的天!这戏腔!这歌词!”
“‘兰花指捻红尘似水,三尺红台万事如歌吹’!这写得太绝了!画面感、哲理感全出来了!”
“这才是真正的文化底蕴!流行音乐还能这样写?!”
“秦雪唱得也太好了!这戏腔味道太正了!她是不是专门去学过了?”
没错,为了完美演绎这两句乃至整首歌中蕴含的戏曲韵味,秦雪在拿到歌谱后,付出了远超常人想象的努力。
她知道,这不仅仅是技巧的模仿,更是神韵的捕捉。
在公司的安排下,她专门拜请了一位资深戏曲老师,进行了为期数月的针对性学习。
她反复练习戏曲的吐字归音,力求字头清晰、字腹饱满、字尾收束干净。
她揣摩旦角的身段眼神,试图理解那种程式化动作背后所蕴含的情感逻辑。
她一遍遍地听着经典的戏曲唱段,感受那独特的腔调、气口和韵味。
甚至,她还特意去观看了几场完整的傀儡戏表演。
观察老艺人如何通过丝线赋予木偶生命,试图将那种“操控”与“被操控”的微妙感觉,融入到自己的演唱情绪中。
此刻,舞台上,她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