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求助热线开通满一个月时,林小满团队做了一次全面复盘。刘宇调出后台数据,屏幕上跳动的数字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3200通求助电话,日均超100通,其中夜间紧急咨询占比达20%,线下上门服务需求更是排到了一周后。陈阳翻着密密麻麻的问题记录:“盆栽养护、病虫害防治、古树周边环境纠纷,问题越来越多样,光靠我们几个人,根本忙不过来。”
当时发布的志愿者招募公告,本是林小满的权宜之计,没想到三天内就收到了537份报名申请。报名者来自各行各业——有退休的园林工人,有学园艺专业的大学生,有热爱养花的全职妈妈,还有想积累实践经验的中学生。看着邮箱里塞满的申请表,林小满突然意识到,这座城市里藏着无数热爱植物的人,他们缺的只是一个参与的契机。
“既然大家热情这么高,我们就组建一支专业的志愿者团队!”林小满当机立断,在花店召开了志愿者筛选筹备会。团队迅速分工:刘宇负责设计线上笔试问卷,筛选基础植物知识;陈阳整理面试题库,考察实际问题处理能力;李婷负责联系场地,准备面试场地;张胖子则包揽了志愿者服装和物资,定制了印着“植物守护志愿者”和多肉卡通形象的马甲。
少年绿植团的孩子们也主动加入筛选工作,琪琪负责给申请表分类,浩浩帮忙核对报名信息,轩轩则画了志愿者工作流程图,贴在面试场地的墙上。多肉被琪琪放在面试台旁,叶片挺得笔直,像是在给面试官们“镇场”。
筛选工作分两步进行。线上笔试以常见植物养护知识和热线咨询礼仪为主,题目由刘宇和陈阳共同拟定,比如“绿萝黄叶可能的三种原因”“如何区分月季黑斑病和白粉病”等,既考察基础,又贴近市民常见问题。笔试结束后,180人顺利通过,进入面试环节。
面试场地设在市绿化局的会议室,分三个面试组同时进行。林小满坐镇第一组,面试的第一位申请者是65岁的退休园林工人王师傅。他颤巍巍地拿出一个铁皮盒子,里面装着四十多年的工作笔记,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着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病虫害防治方法。
“我在园林局干了一辈子,退休后闲不住,家里种了一院子花。”王师傅笑着说,“看到你们的招募公告,我第一时间就报名了,别的不敢说,常见的树木问题,我闭着眼睛都能判断。” 林小满让他现场模拟处理樱花叶斑病的咨询,王师傅条理清晰地说出了药剂选择、喷洒时间和后续养护,林小满当场就拍板录用。
第二组面试的是大学生晓雯,她学的是园艺专业,却坦言自己“纸上谈兵”居多。当被问到“如何安抚因植物枯萎而情绪激动的市民”时,她有些紧张:“我……我会先告诉他们植物还有救,再讲解决方法。” 陈阳没有直接评判,而是拿出一盆叶片发黄的多肉,让她现场处理。晓雯小心翼翼地脱盆,发现根系已经腐烂,她立刻说:“需要切除烂根,晾干伤口后重新栽种,之后减少浇水。” 虽然手法生疏,但思路清晰,最终也顺利通过。
面试中还有不少暖心瞬间。一位叫莉莉的全职妈妈,带着自己养的十几盆绿植照片前来,每一张照片都标注着养护时间和心得:“我之前养死了很多植物,后来慢慢摸索出经验,现在邻居们都找我请教。我想加入志愿者,把经验分享给更多人。” 一位叫小宇的初中生,是少年绿植团的粉丝,他带着自己的养护手册,上面记满了从林小满科普视频里学到的知识,眼神里满是期待。
经过两天的忙碌,最终筛选出100名志愿者,分成三个小组:接线组负责热线咨询,线下组负责上门服务,科普组负责整理案例和制作科普内容。分组当天,张胖子拉来了满满一车物资,除了定制马甲,还有植物养护手册、便携式检测工具、应急药剂等,每个志愿者都领到了一套“守护装备”。
“以后大家就是一家人了!”林小满看着穿着统一马甲的志愿者们,激动地说,“我们不仅要解决市民的植物问题,更要把‘植物友好’的理念传递出去。后续我们会开展系统培训,大家有任何问题,随时可以找我们团队沟通。”
志愿者团队的加入,立刻缓解了热线的压力。林小满重新制定了轮班表,接线组每天安排6人值守,分早、中、晚三个时段,夜间则安排2名有经验的志愿者值班,应对紧急咨询;线下组分成10个小队,每个小队配一名核心团队成员带队,确保服务质量;科普组则每周整理热线中的典型案例,形成科普短文,发布在团队的公众号上。
团队运行的第一天,就遇到了一次小考验。接线组的志愿者莉莉接到一位市民的电话,对方情绪十分激动:“我家的桂花树养了十年,今年突然大面积掉叶,你们要是解决不了,我就只能砍了它!” 莉莉一时慌了神,不知如何回应,赶紧按下了转接键,把电话转给了一旁指导的林小满。
林小满接过电话,先安抚对方情绪:“先生您别着急,桂花树掉叶大概率是根系或病虫害问题,砍了太可惜了。您能说说最近有没有给它施肥、浇水?” 经过耐心询问,得知市民为了让桂花树多开花,施了大量浓肥,导致烧根。林小满详细告知了脱盆洗根、更换盆土的步骤,还安排线下组的王师傅上门协助。
王师傅带着莉莉赶到市民家,果然发现桂花树的根系已经发黑腐烂。两人小心翼翼地脱盆,剪掉烂根,换上疏松的营养土,又喷洒了生根剂。市民看着忙碌的两人,情绪渐渐平复:“之前我太冲动了,谢谢你们这么用心。” 一周后,市民特意打来电话,说桂花树已经冒出了新芽。莉莉在志愿者日志里写道:“原来解决植物问题,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耐心。”
类似的成长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大学生晓雯第一次上门服务,是帮一位老人救治盆栽兰花。老人的兰花因为浇水过多烂根,晓雯按照培训时教的方法处理后,还详细讲解了兰花的养护要点,临走时,老人非要塞给她一袋自己种的橘子。晓雯感动地说:“这不仅是一次服务,更是一次温暖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