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满连忙安抚:“你别着急,多肉软烂大概率是浇水太多导致的。你用消过毒的刀子,把软烂的部分切掉,放在通风阴凉的地方晾干伤口,之后重新栽种,少浇水,很快就能救活。” 她还特意加了对方的微信,让对方拍下多肉的照片,一步步指导处理步骤。
半小时后,年轻妈妈发来消息,说已经按方法处理好了,女儿也不哭了,还特意给多肉起了名字。林小满看着消息,心里暖暖的,她知道,这条热线连接的不仅是植物问题,更是市民对植物的珍视和情感。
少年绿植团的孩子们也没闲着,他们轮流在接线室帮忙,给接线的团队成员递手册、记要点。琪琪抱着多肉,遇到简单的问题,还会在林小满的指导下,用稚嫩的声音给市民解答。有一次,一个小朋友打来电话问多肉怎么养,琪琪详细地说:“多肉不用天天浇水,晒太阳的时候要慢慢晒,不然会晒伤,冬天要放在暖和的地方……” 电话那头的小朋友听得很认真,挂电话前还说:“小姐姐,你讲得太清楚了,谢谢你!”
张胖子看着忙碌的大家,特意煮了糖水,还准备了点心:“大家辛苦了!我看今天咨询多肉的人特别多,明天我多准备点多肉养护的小卡片,市民要是需要,我们可以免费邮寄过去。”
热线开通的第三天,就接到了一个棘手的求助。城郊一家农场的负责人打来电话,说农场里的几十亩桃树突然大面积落叶,果实也开始脱落,眼看就要丰收了,这可急坏了所有人。“我们找了农技人员,也没查出问题,听说你们的热线能解决植物问题,就抱着试试的心态打来了。”
林小满让对方拍下桃树的叶片、根系和土壤的照片,发现叶片上有细小的虫眼,土壤也有些板结。陈阳判断可能是地下害虫咬了桃树的根系,但具体是什么害虫,还需要现场查看。林小满立刻和陈阳、张胖子带着检测工具和应急药剂,驱车赶往农场。
到了农场,林小满走近一棵桃树,立刻听到桃树虚弱的声音:“……地下有虫子咬我的根,疼得我没法吸收养分,叶子和果子都留不住了……” 她让工人挖开桃树根部的土壤,果然看到了不少白色的小虫子,是专门啃食植物根系的蛴螬。
“这些虫子藏在土壤里,普通药剂很难渗透到地下。”陈阳拿出特制的生物杀虫剂,“这种药剂能被植物根系吸收,虫子啃食后就会死亡,而且对土壤没有污染。” 张胖子则带来了土壤改良剂,教农场工人如何松土、施肥,修复受损的根系。
农场负责人看着忙碌的团队,感激地说:“太谢谢你们了!要是再晚几天,这几十亩桃树就全毁了,我们一年的收入就没了!这条热线真是救了我们!”
林小满笑着说:“以后有问题随时打电话,我们会定期跟进桃树的恢复情况。” 离开农场时,夕阳西下,桃树的叶片在风中轻轻晃动,像是在道谢。
随着热线的口碑越来越响,咨询量也越来越大,每天的来电数稳定在100个左右。为了方便市民,刘宇优化了来电系统,增加了语音导航功能,按1是盆栽养护,按2是室外树木问题,按3是病虫害防治,按4是预约上门服务,大大提高了接线效率。
李婷则把典型的求助案例剪辑成科普短视频,比如《多肉化水怎么办》《桃树蛴螬防治技巧》《君子兰不开花的原因》,每个视频都简单易懂,配上多肉的卡通形象,在网上深受欢迎。这些视频不仅解决了市民的问题,也让更多人学会了科学的植物养护方法。
社区里的老人们成了热线的常客。张奶奶每周都会打一次电话,有时问黄连木的养护,有时问家里盆栽的问题。有一次她打电话说家里的菊花叶子发黄,林小满指导她调整浇水后,没过几天,张奶奶就特意打来电话报喜:“林老师,我的菊花叶子变绿了!谢谢你啊,这条热线真是我们老年人的好帮手!”
学校里的老师也经常通过热线咨询。市第一中学的校园绿植小队,在养护老樟树时遇到了难题,通过热线咨询后,林小满团队还特意上门指导,教孩子们如何给樟树松土、施肥。现在,学校里的孩子们遇到植物问题,都会主动拨打求助热线,热线成了校园植物养护的“校外老师”。
热线开通一个月后,林小满团队做了一次统计,共接听求助电话3200多个,解决率达95%,其中上门服务86次,帮助市民救活了200多盆濒临死亡的植物,解决了15个社区的树木病虫害问题。这些数据被整理成报告,提交给了市绿化局,王局长看完后,对热线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条热线打通了植物保护的最后一公里,值得在全市推广!”
媒体也对植物求助热线进行了专题报道。《城市日报》刊登了题为《一条热线,守护满城绿意》的文章,详细讲述了热线开通后的故事;省电视台更是对热线接线过程进行了直播,林小满和孩子们耐心解答市民问题的画面,感动了无数观众。
直播当天,热线的咨询量突破了200个,不少外地市民也打来电话咨询。林小满团队不得不临时增加接线人员,张胖子、李婷都上阵帮忙。直播结束后,很多网友留言,希望自己所在的城市也能开通类似的热线。
林小满看着热线带来的影响力,心里既欣慰又有了新的担忧。随着咨询量越来越大,仅靠核心团队几个人,已经难以应对日益增长的需求,尤其是夜间和周末,经常出现电话排队的情况。“看来,我们需要组建一支志愿者团队了。”林小满在团队会议上提出,“让更多热爱植物的人加入进来,一起守护城市的绿意。”
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赞同。琪琪立刻说:“我们绿植团的孩子们都可以当志愿者!我们都学过植物养护知识!” 张胖子也说:“我认识很多养花爱好者,他们肯定愿意加入!”
热线开通的第一个月月底,林小满团队在网上发布了志愿者招募公告,没想到短短三天,就收到了500多份报名申请。看着这些充满热情的报名信息,林小满心里充满了期待。她知道,这条小小的植物求助热线,已经成了连接市民与植物的桥梁,而未来,会有更多人通过这座桥梁,加入到植物保护的行列中,让城市的绿意越来越浓。
深夜的接线室,灯光依旧亮着。林小满接完最后一个电话,是一位小朋友打来的,说自己种的向日葵发芽了,想问问怎么养护。挂了电话,她看着桌上厚厚的来电记录,又看了看窗边生机勃勃的绿植,心里满是成就感。多肉趴在桌上,叶片轻轻晃动,像是在为今天解决的所有植物问题庆祝。林小满笑着摸了摸它的叶片,开始规划志愿者培训的相关事宜,她知道,热线的故事,才刚刚翻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