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古树普查工作收尾的当天,林小满的花店就成了临时的“古树档案处理中心”。桌子上、货架上,甚至临时搭建的长桌上,都堆满了普查记录表、古树照片、土壤检测报告和病虫害诊断单。团队成员们围坐在一起,连少年绿植团的几个核心孩子都主动留下来帮忙,琪琪抱着多肉,把它放在一堆档案中间,笑着说:“圆滚滚,你当档案管理员,帮我们看着这些重要资料!”多肉的叶片挺得笔直,偶尔用叶片轻碰纸张,像是在认真“检查”。
“普查只是基础,建立动态化的古树专属档案,制定精准养护计划,才是让古树长久存活的关键。”林小满手里拿着天宁寺千年银杏的资料,对着大家说,“每棵古树的树龄、生长环境、健康状况都不一样,养护计划绝不能一刀切。我们要给每棵古树建一份‘身份证+病历+成长手册’三合一的档案。”
团队早已分工明确。刘宇负责搭建全市古树名木电子数据库,将普查收集的树龄、土壤数据、病虫害情况等录入系统,还设置了生长状态更新端口,方便后续跟踪;陈阳牵头制定个性化养护方案,针对不同古树的问题,细化到浇水频率、施肥种类、病虫害防治周期;李婷负责档案的可视化制作,给每棵古树制作图文并茂的纸质档案册,附上古树照片和周边环境图;张胖子则根据养护方案,定制专属的养护物资套餐,标注清楚使用方法和时间。
建档工作从最受关注的千年银杏开始。刘宇将修正后的1237年树龄录入系统,补充了树干两处空洞的位置、大小,还有土壤酸碱度、周边光照时长等数据。屏幕上,千年银杏的电子档案页面清晰明了,红色标注着“急需处理问题”,绿色标注着“生长优势”。
“银杏的核心问题是树洞虫害和树皮损伤,还有游客攀爬的隐患。”陈阳摊开诊断单,开始制定方案,“第一步,本周内用生物驱虫剂彻底清除树洞白蚁,等虫害清除后,用碳纤维材料填充树洞,这种材料透气防水,还能模拟树干的支撑力;第二步,给受损树皮涂抹愈合剂,每周涂抹一次,持续一个月;第三步,扩大防护栏范围,设置观景台,避免游客近距离接触。”
他顿了顿,补充道:“施肥方面,银杏喜肥但怕浓肥,春秋季各施一次腐熟的有机肥,夏季高温和冬季严寒时停止施肥;浇水要遵循‘见干见湿’,雨季要及时排水,避免树洞积水。”
李婷则在纸质档案册上贴上千年银杏的特写照片,照片里古树的枝桠舒展,叶片在阳光下泛着金光。她还特意留出一页,用来记录古树的“岁月故事”,把林小满听到的古树见证寺庙兴衰的经历整理成文字,旁边画着小小的寺庙和古树的简笔画。
张胖子拿着养护方案,立刻去调配物资:“碳纤维材料我已经联系厂家定制了,生物驱虫剂和愈合剂店里有现成的,有机肥我明天就送过去,保证不耽误施工。”
第二天,团队带着物资来到天宁寺。住持早已带着僧人等候,看到大家来了,连忙迎上来:“我们已经把古树周边清理干净了,就等你们来给古树治病了!” 林小满走近古树,听到它期待的声音:“……终于要修好了,那些虫子在我身体里闹了好几年,太难受了……”
施工队小心翼翼地操作,先用专业工具清理树洞中的白蚁巢穴和腐烂木屑,再均匀喷洒驱虫剂。陈阳全程盯着,时不时提醒工人:“轻一点,别碰到健康的木质部。” 孩子们则在一旁帮忙递工具,琪琪还对着树洞轻声说:“银杏爷爷,很快就不疼了。” 多肉的叶片对着树洞晃了晃,像是在安抚古树。
填充树洞时,碳纤维材料被切成合适的形状,贴合树洞内壁,再用环保粘合剂固定。陈阳解释:“这种材料不会影响古树的生长,还能防止雨水和虫子再次进入。” 等施工完成,千年银杏的树干看起来完好如初,它的声音里满是轻松:“……舒服多了,谢谢你们,我感觉浑身都有劲儿了。”
处理完千年银杏,团队马不停蹄地赶往文兴巷,给那棵百年紫藤建档。普查时发现的土壤板结、养分被争夺的问题,已经通过初步处理有所缓解,但还需要长期养护方案。刘宇更新了紫藤的最新生长数据:“叶片叶绿素含量比普查时提升了15%,新梢长出了3厘米,说明初步改良有效果。”
陈阳制定的养护计划更细致:“每周给紫藤松土一次,用稀释的腐殖酸营养液浇灌,促进根系生长;每月修剪一次周边的爬山虎,避免再次争夺养分;花期前增施磷钾肥,提升开花质量。” 他还特别标注,紫藤攀附的古建筑墙体需要定期检查,避免藤蔓生长过旺破坏墙体,形成“古树与建筑共生”的养护细则。
周奶奶看着紫藤的档案册,激动地说:“以后我就照着这个计划照顾它,再也不用担心做错了。” 她还主动提出,要成为紫藤的“专属养护员”,定期记录生长状态,反馈给团队。林小满笑着在档案册上写下“民间养护员:周奶奶”,并留下了团队的联系方式。
城郊红星村的老枣树,档案重点则放在土壤修复和伤口愈合上。陈阳在方案中写明,每月用活性炭混合有机肥改良土壤一次,持续三个月,直到土壤污染物含量达标;树干上的刻痕每半个月涂抹一次愈合剂,同时在树干周围围上防护栏,防止再次被损伤。村支书召集了几位村民,成立了“枣树守护小组”,轮流负责养护,他们的名字也被郑重地写进了档案。
西部山区鹰嘴崖的古松,档案里最核心的是防风加固和根系养护。陈阳设计了“动态加固”方案:每半年检查一次支撑架的稳固性,根据古松的生长情况调整支撑角度;每年春季用营养土填充岩石缝隙,给裸露的根系培土,促进新根生长。考虑到山区交通不便,张胖子特意定制了便携养护包,里面装着浓缩营养液、小型松土工具,方便村民定期上山养护。